-
公开(公告)号:CN101385115B
公开(公告)日:2010-05-19
申请号:CN200680011024.0
申请日:2006-02-17
Applicant: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IPC: H01J43/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4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电倍增管,该光电倍增管具有能够实现高增益并满足较高需求性质的结构。在该光电倍增管中,容纳在密封容器内的电子倍增单元包括聚焦电极、加速电极、倍增电极单元、和阳极。具体地说,至少加速电极和倍增电极单元在包括在倍增电极单元内的第一级倍增电极和第二级倍增电极不经由导电材料而与加速电极直接相对的状态下,被共同保持。在加速电极和倍增电极之间没有放置直接支持倍增电极的电位设定成与第一级倍增电极相同的现有的金属盘;因此,当电子从阴极经由第一级倍增电极到达第二级倍增电极时,可以极大地减少电子的渡越时间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99229C
公开(公告)日:2005-04-27
申请号:CN99807453.5
申请日:1999-06-15
Applicant: 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IPC: H01J4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43/06
Abstract: 将离子约束电极(22)及离子捕获电极(23)配置在光电面(20)与第1级倍增器电极(24a)之间,以防止电子管光电面(20)的灵敏度变坏,并且对于长时间使用可得到稳定的输出。将这些电极的电位设定成:离子约束电极(22)的电位比第1级倍增器电极(24a)的电位高,离子捕获电极(23)的电位比光电面(20)的电位高或相等并且比第1级倍增器电极(24a)的电位低。由此,能有效地抑制在第1级倍增器电极(24a)附近发生的正离子朝向光电面(20)的离子反馈,其结果,可防止光电面(20)的灵敏度变坏,并且对于长时间使用可得到稳定的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09065434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759342.X
申请日:2018-07-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Inventor: 刘虎林 , 徐向晏 , 李学龙 , 田进寿 , 吕沛 , 吴国俊 , 王兴 , 辛丽伟 , 卢裕 , 陈萍 , 韦永林 , 赛小锋 , 温文龙 , 裴承全 , 王俊锋 , 何凯 , 王超
IPC: H01J43/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43/06
Abstract: 为解决激光雷达实际探测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焦扫描型光电倍增管,通过在光电倍增管的真空容器内设置聚焦系统、扫描系统以及位于聚焦系统的焦点处的电子倍增器集群,使不同电子倍增区域按时序接收信号电子进行倍增与输出,从而使得同一电子倍增区域有足够的电子倍增、电子输出以及性能恢复时间;由于电子倍增器集群的组成单元个数为数十个或者上百个,因此在电子倍增器集群被有效利用时,光电倍增管的采样频率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数十倍或者上百倍,最高可以提升至数十GHz的数量级。
-
公开(公告)号:CN101385115A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680011024.0
申请日:2006-02-17
Applicant: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IPC: H01J43/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4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电倍增管,该光电倍增管具有能够实现高增益并满足较高需求性质的结构。在该光电倍增管中,容纳在密封容器内的电子倍增单元包括聚焦电极、加速电极、倍增电极单元、和阳极。具体地说,至少加速电极和倍增电极单元在包括在倍增电极单元内的第一级倍增电极和第二级倍增电极不经由导电材料而与加速电极直接相对的状态下,被共同保持。在加速电极和倍增电极之间没有放置直接支持倍增电极的电位设定成与第一级倍增电极相同的现有的金属盘;因此,当电子从阴极经由第一级倍增电极到达第二级倍增电极时,可以极大地减少电子的渡越时间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6449346B
公开(公告)日:2017-12-26
申请号:CN201610855953.5
申请日:2016-09-28
Applicant: 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扩张聚焦极以及基于自动扩张聚焦极的光电倍增管。该光电倍增管包含高真空密封壳体、自动扩张聚焦极、高量子效率光电阴极、电子倍增系统、连接及引线系统。高真空密封壳体作为光电倍增管外壳部分主要作用是密封以及作为其他膜层的基底,自动扩张聚焦极作为光电倍增管的电子收集极包括底板、扩张叶片和自动触发机构。高量子效率光电阴极位于高真空密封壳体的上部区域,将入射光子转换为电子。电子倍增系统位于自动扩张聚焦极下方,将聚焦极收集到的电子放大后通过引线系统引出。在光电倍增管封装的过程中自动扩张聚焦极会触动触发机构,从而实现自动扩张聚焦极的扩张动作,实现聚焦极径向尺寸的扩大。
-
公开(公告)号:CN1046068A
公开(公告)日:1990-10-10
申请号:CN90101969.0
申请日:1990-03-21
Applicant: 菲利浦光灯制造公司
IPC: H01J43/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43/06
Abstract: 一种光电倍增管,它包括一个光电阴极、聚焦电极和一个高速倍增装置,该倍增装置包括一个相对于光电阴极的大输入表面和至少一个输入倍增电极。根据本发明,所述光电倍增管包括位于光电阴极和所述聚焦倍增装置之间的一个第一倍增级,该倍增级从由光电阴极和聚焦电极组成的组件观察依次包括一个栅、一个带孔的板状第一倍增电极和一个具有与所述第一倍增电极相同的图案的引出栅,该引出栅的输出通过一个聚焦电极耦合到倍增装置的所述输入倍增电极。
-
公开(公告)号:CN109690338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780055834.4
申请日:2017-09-14
Applicant: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Inventor: P·A·凡德赫顿 , Q·勒 , K·S·霍 , X·刘 , G·M·巴奥德阿布克尔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5/372 , G01R33/075 , G11B5/1278 , G11B5/332 , G11B5/374 , H01J4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传感器,所述磁传感器基于逆自旋霍尔效应产生信号。所述传感器包括磁性自由层和定位在相邻于所述磁性自由层的非磁性导电自旋霍尔层。电路被配置成供应电流,所述电流在大体垂直于所述层的平面或垂直于由在所述磁性自由层和所述自旋霍尔层之间的界面限定的平面的方向上穿过所述磁性自由层和所述自旋霍尔层。所述逆自旋霍尔效应由于所述电流引起所述自旋霍尔层中的电压,并且所述电压相对于所述磁性自由层的磁化的取向而改变。提供了用于测量在大体垂直于所述电流的方向的方向上所述自旋霍尔层中的所述电压的电路。
-
公开(公告)号:CN108231527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810055508.X
申请日:2018-01-19
Applicant: 上海极优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均匀投射式电子光学结构,包括:阴极区,束形成区,电子枪出口区;所述阴极区内设置有阴极,所述阴极投射电子并形成阴极发射面;所述电子从所述阴极发射面,经过所述束形成区、所述电子枪出口区射出,最终形成投射区域;所述束形成区包括至少两个子束形成区,每个子束形成区均为金属圆筒结构,并且各金属圆筒电位独立可调,用于控制所在区域内的电子束形态;所述束形成区对所述阴极发射面成一次倒立实像;所述投射区域为所述阴极发射面二次倒立实像,最终使得所述电子均匀投射。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需设置金属栅网,利用高压电场过聚焦,将阴极二次倒立实像投射到要求区域,通过优化的结构保证了投射区域的电子束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208768B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申请号:CN200680019274.9
申请日:2006-06-01
Applicant: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4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实现稳定的检测精度的细微结构的光电子倍增器。该光电子倍增器具内部被维持为真空的外围器,在该外围器内,配置有光电面(22)、电子倍增部(311)以及阳极(32)。特别地,配置于包围电子倍增部以及阳极的外围器的内部空间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控制电极(320),通过从电子倍增部的电子放出端延伸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连接部而电连接。在该结构中,通过将施加于电子倍增部的电子入射端与电子放出端之间的电压施加于电子入射端与控制电极之间,在电子倍增部,形成从光电面侧朝向阳极侧逐渐增加的电位梯度,同时使该电子倍增部的电子放出端与阳极之间具有足够的电位差,可以得到稳定的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208768A
公开(公告)日:2008-06-25
申请号:CN200680019274.9
申请日:2006-06-01
Applicant: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4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实现稳定的检测精度的细微结构的光电子倍增器。该光电子倍增器具内部被维持为真空的外围器,在该外围器内,配置有光电面(22)、电子倍增部(311)以及阳极(32)。特别地,配置于包围电子倍增部以及阳极的外围器的内部空间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控制电极(320),通过从电子倍增部的电子放出端延伸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连接部而电连接。在该结构中,通过将施加于电子倍增部的电子入射端与电子放出端之间的电压施加于电子入射端与控制电极之间,在电子倍增部,形成从光电面侧朝向阳极侧逐渐增加的电位梯度,同时使该电子倍增部的电子放出端与阳极之间具有足够的电位差,可以得到稳定的检测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