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微小气泡发生方法及使用了其的气液反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34014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180070821.7

    申请日:2011-05-27

    Inventor: 榎村真一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在可接近·分离地对向配设、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进行旋转的多个处理用部的多个处理用面中发生微小气泡的装置及微小气泡的发生方法、同时提供使用该微小气泡发生方法的气液反应方法。具备:可接近·分离地对向配设、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进行旋转的多个处理用部(10)、(20)、在处理用部(10)、(20)的每一个中设置于相互对向的位置的多个处理用面(1)、(2)、在处理用面(1)、(2)间相通的至少二个独立的流路(d1)、(d2),从至少二个独立的流路(d1)、(d2)向处理用面(1)、(2)间导入作为被处理流动体的液体和气体而进行流体处理。从至少二个独立的流路(d1)、(d2)内的一方的流路(d1)导入液体,从另一方的流路(d2)导入气体,由此,在处理用面(1)、(2)间发生气泡。

    瓶和浸渍管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28314B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180047260.9

    申请日:2011-09-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瓶和在该瓶中使用的浸渍管,该瓶可以用于喷雾器或增湿器,并且在用于喷雾器的情况下,不使用排出管就可以使积存在喷雾器连接器内的水滴返回瓶内。瓶(1)包括:瓶主体(2),在上部具有瓶口部(5);以及浸渍管(3),浸入在储存于瓶主体(2)内的液体内,浸渍管(3)的上端部以通过瓶口部(5)设置有连通瓶主体(2)内外的空隙部(37)的状态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的内侧。

    微气泡产生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58589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180033648.3

    申请日:2011-02-21

    Abstract: 本发明的微气泡产生装置(1)的结构简单,具有可搬性,与装置规模相比能够高效率地在液体中产生微气泡。微气泡产生装置(1)具有微气泡产生器(10),微气泡产生器(10)被导入液体和气体,在液体中使气体微气泡化并排出。微气泡产生器(10)具有气液产生槽(11)和外壳槽(12),它们之间的空间作为液体的流路而构成。在该流路的上部具有多个液体供给口(17),通过流路从液体供给口(17)向气液产生槽(11)的内部供给液体。在气液产生槽(11)的内部,利用供给的液体产生回旋流(C),由此,在圆筒轴(S)周围产生负压空洞部分(V)。从给气部(13),借助负压空洞部分(V)的作用或者进一步通过进行强制给气,气体从外部被供给。供给的气体通过液体的回旋流而被微气泡化,从气液排出口(16)作为气液被排出。

    瓶和浸渍管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28314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180047260.9

    申请日:2011-09-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瓶和在该瓶中使用的浸渍管,该瓶可以用于喷雾器或增湿器,并且在用于喷雾器的情况下,不使用排出管就可以使积存在喷雾器连接器内的水滴返回瓶内。瓶(1)包括:瓶主体(2),在上部具有瓶口部(5);以及浸渍管(3),浸入在储存于瓶主体(2)内的液体内,浸渍管(3)的上端部以通过瓶口部(5)设置有连通瓶主体(2)内外的空隙部(37)的状态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的内侧。

    微气泡产生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58589A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180033648.3

    申请日:2011-02-21

    Abstract: 本发明的微气泡产生装置(1)的结构简单,具有可搬性,与装置规模相比能够高效率地在液体中产生微气泡。微气泡产生装置(1)具有微气泡产生器(10),微气泡产生器(10)被导入液体和气体,在液体中使气体微气泡化并排出。微气泡产生器(10)具有气液产生槽(11)和外壳槽(12),它们之间的空间作为液体的流路而构成。在该流路的上部具有多个液体供给口(17),通过流路从液体供给口(17)向气液产生槽(11)的内部供给液体。在气液产生槽(11)的内部,利用供给的液体产生回旋流(C),由此,在圆筒轴(S)周围产生负压空洞部分(V)。从给气部(13),借助负压空洞部分(V)的作用或者进一步通过进行强制给气,气体从外部被供给。供给的气体通过液体的回旋流而被微气泡化,从气液排出口(16)作为气液被排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