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81730B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210816758.7
申请日:2022-07-12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预测方法。一种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假设无限大地层中有一口油井,地层均质、等厚、水平且无外来能量补充;则流体向该油井的渗流是完全的平面径向流,求解地层中任意一点M(x,y)到油井(x0,y0)的压降;当地层存在a口井时,地层中任意一点M(x,y)处的压降等于各油井单独工作时在此处产生压降值的代数和。进而计算出油井在t时刻的压力。本发明具有计算简捷速度快、预测精度高的特点,模型预测结果和油田测试得到地层压力结果对比吻合度高,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低渗透油田有效开发提供了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5110945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210858660.8
申请日:2022-07-20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渗透油藏相对渗透率预测方法。利用逾渗阈值理论,结合低渗透油藏恒速压汞试验结果,以考虑固液分子力作用的微观运动方程为基础,建立垂向上考虑重力影响的三维孔隙喉道网络分布模型,联立大型线性方程组,求解孔隙节点压力,计算出油水相对渗透率。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岩心驱替实验,考虑了微尺度效应和重力的影响,能够更真实反映储层内流体的运动规律,还可以根据低渗透储层孔喉特征,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油水相对渗透率,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拟合精度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节约了实验成本,并节省了驱替实验耗时费力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177322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110511589.1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裂单井控制储量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单一砂体垂向及侧向构型模式,进而得到单一砂体在垂向及侧向上的展布特征;进一步明确不同单一砂体内部流体渗流规律特征;获得单井压裂层段内裂缝的型态参数及单井压裂层段内裂缝的三维空域体积;以基础压裂裂缝缝控单元体积V1及基质单元渗流体积V2之和作为单井压裂后的缝控单元体积V;利用网格体积分方法进行单井压裂后缝控单元体积V内控制储量的计算,累加得到最终压裂单井的控制储量。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针对性的进行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从而优化单井合理生产制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最终达到低渗、特低渗透油藏经济效益开发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2052591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927026.6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 G06T17/05 , G01V99/00 , E21B49/00 , G06F111/0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岩心相及测井相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识别;(2)利用地质沉积模式、水平井钻井、油水井生产动态及测试数据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预测;(3)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分类及组合;(4)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空间展布特征量化表征;其中,所述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包括不同沉积微相下对应的4级及5级储层构型界面。同时,依据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确定的数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嵌入式建模方法,可以实现储层模型粗化后夹层信息的完整保留,对于后期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952648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811001737.X
申请日:2018-08-30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涉及如何定量计算鄂尔多斯盆地CO2与地层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与地层原油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原油进行取样,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分析其流体组成,得到其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vol,中间烃组分的摩尔分数Xint及重质组分的平均分子量MC7+,代入以下公式即可求取CO2与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Pmm。采用本方法计算鄂尔多斯盆地CO2与地层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简单方便、高效快捷,可为油田快速开展CO2驱油潜力评价和区块筛选提供有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1441757A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2010516789.1
申请日:2020-06-09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致密气藏开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确定致密气藏定向井井网的布井方法。一种确定致密气藏定向井井网的布井方法,该步骤如下:步骤1:获取目标井的等效井距范围,即ws,min≤ws≤ws,max;步骤2:根据井距范围确定最多可布定向井井数nmax及最少可布定向井井数nmin;步骤3:计算相邻骨架井之间能够布定向井的数目,以判断是否满足布定向井条件;步骤4:在满足布定向井条件的前提下,布定向井;步骤5:判断所布定向井Yj-k是否满足砂体边界布定向井条件。本发明提出的确定致密气藏定向井井网的布井方法,奠定了致密气藏规模化和数字化开发的基础,保障了致密气藏的经济、高效和科学开发。
-
公开(公告)号:CN108952648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1001737.X
申请日:2018-08-30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涉及如何定量计算鄂尔多斯盆地CO2与地层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与地层原油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原油进行取样,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分析其流体组成,得到其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Xvol,中间烃组分的摩尔分数Xint及重质组分的平均分子量MC7+,代入以下公式即可求取CO2与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Pmm。采用本方法计算鄂尔多斯盆地CO2与地层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简单方便、高效快捷,可为油田快速开展CO2驱油潜力评价和区块筛选提供有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4915512B
公开(公告)日:2017-10-03
申请号:CN201510356272.X
申请日:2015-06-25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测油田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计算方法。一种预测油田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方法,采用如下步骤:(1)求得质量水油比,即;(2)得到原始含油饱和度;(3)测试束缚水饱和度;(4)获得原油体积系数;(5)将上述参数,代入公式,获得含水率与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本一种预测含水率以及采出程度的方法,得出适用于中高渗、低渗及特低渗透任一注水开发油藏的通用方法,反映出了实际油藏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及不同类型油藏渗流特征表征,与实际情况更贴合;提高开发指标预测精度,对矿场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112073B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110400553.6
申请日:2021-04-14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确定油田老井基础产量自然递减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各油田或油田内各采油厂的历年产量数据;(2)计算标定的上年年末新井日产水平q'i;(3)计算标定的上年年末老井日产水平q i;(4)计算上年年末新井日产水平占比Q'i、上年年末老井日产水平占比Q i;(5)计算上年新井第一年自然递减率D'i;(6)计算纯老井自然递减率值DN i;(7)油田老井基础产量自然递减率Di。本发明提供的确定油田老井基础产量自然递减率的方法,能真实反映开发效果,有效释放老井产量,可以为后续开发配产、生产规划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实现油田高效益开发,达到预期的生产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052591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010927026.6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 G06T17/05 , G01V99/00 , E21B49/00 , G06F111/0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岩心相及测井相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识别;(2)利用地质沉积模式、水平井钻井、油水井生产动态及测试数据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预测;(3)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分类及组合;(4)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空间展布特征量化表征;其中,所述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包括不同沉积微相下对应的4级及5级储层构型界面。同时,依据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确定的数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嵌入式建模方法,可以实现储层模型粗化后夹层信息的完整保留,对于后期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