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维浅层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20040B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710741241.5

    申请日:2017-08-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钻井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二维浅层水平井的变幅摆线井眼轨道设计方法。一种二维浅层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井眼轨道基本设计参数;(2)以步骤(1)中收集到的井眼轨道基本设计参数判断井眼轨道形式,假设采用单圆弧井眼轨道,求得造斜点的垂深H以及造斜段的井眼造斜率Z,依次判断造斜点的垂深H所在深度为稳定地层且造斜段的井眼造斜率Z满足造斜工具的最大造斜能力,即采用单圆弧井眼轨道设计;(3)反之则采用变幅摆线轨道设计,所述变幅摆线轨道设计为圆弧‑摆线轨道设计,即直井段—预斜段—变幅摆线段—水平段轨道设计。本发明仅需根据地质设计的基本参数,计算过程简单方便。

    一种基于纤维素的温敏型凝胶堵漏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80887B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110104830.9

    申请日:2021-0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纤维素的温敏型凝胶堵漏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去离子水100份,纤维素3‑8份,非离子单体8‑12份,阳离子单体3‑5份,增韧交联剂1‑3份,引发剂0.02‑0.04份,pH调节剂1‑3份;所述阳离子单体为4‑乙烯吡啶、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任意一种;同时,本发明还公开所述温敏型堵漏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温敏型凝胶堵漏剂,能随地层温度场变化而改变自身相态特征,在注入地层前为易流动的液体,注入地层后,发生交联转变为具有强粘附性和弹性特征的固态堵漏剂,实现对漏失通道的有效堵漏,且承压较高,防止地层重复漏失,交联效果可逆。

    一种中低温裂缝性漏失地层用堵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404059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127192.3

    申请日:2022-09-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中低温裂缝性漏失地层用堵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热塑性弹性颗粒和柔性纤维混合,置于万能磨粉机中,将所述万能磨粉机的温度设置为35‑45℃,搅拌混合;(2)将所述万能磨粉机的温度设置为小于0℃,搅拌混合;(3)将8目、10目、20目、30目、40目、60目的筛网自上而下依次叠放,将步骤(2)所得的产品筛分,将筛分后8目和10目筛网上的筛余物记作RND‑1,20目和30目筛网上的筛余物记作RND‑2,40目和60目筛网上的筛余物记作RND‑3;(4)分别取RND‑1、RND‑2、RND‑3,混合。本发明制备的堵漏剂能提高中低温裂缝性地层的堵漏成功率。

    一种基于纤维素的温敏型凝胶堵漏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8088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110104830.9

    申请日:2021-0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纤维素的温敏型凝胶堵漏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去离子水100份,纤维素3‑8份,非离子单体8‑12份,阳离子单体3‑5份,增韧交联剂1‑3份,引发剂0.02‑0.04份,pH调节剂1‑3份;所述阳离子单体为4‑乙烯吡啶、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任意一种;同时,本发明还公开所述温敏型堵漏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温敏型凝胶堵漏剂,能随地层温度场变化而改变自身相态特征,在注入地层前为易流动的液体,注入地层后,发生交联转变为具有强粘附性和弹性特征的固态堵漏剂,实现对漏失通道的有效堵漏,且承压较高,防止地层重复漏失,交联效果可逆。

    一种二维浅层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20040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741241.5

    申请日:2017-08-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7/046 E21B41/009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钻井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二维浅层水平井的变幅摆线井眼轨道设计方法。一种二维浅层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井眼轨道基本设计参数;(2)以步骤(1)中收集到的井眼轨道基本设计参数判断井眼轨道形式,假设采用单圆弧井眼轨道,求得造斜点的垂深H以及造斜段的井眼造斜率Z,依次判断造斜点的垂深H所在深度为稳定地层且造斜段的井眼造斜率Z满足造斜工具的最大造斜能力,即采用单圆弧井眼轨道设计;(3)反之则采用变幅摆线轨道设计,则采用圆弧-摆线轨道设计,即直井段—预斜段—变幅摆线段—水平段轨道设计。本发明仅需根据地质设计的基本参数,计算过程简单方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