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到达辅助施工方法及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302669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011387964.8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到达辅助施工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地面进行高压旋喷桩、垂直冻结加固;步骤二:破除洞门,安装钢套筒并回填,盾构机推进至加固体附近;步骤三:逐个拔除垂直冻结管,盾构逐步掘进穿过加固体并到达钢套筒;步骤四:洞内进行环向注浆;步骤五:拆除钢套筒,吊出盾构机,完成外包洞门结构浇筑。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地下三层车站周边环境限制,因排水箱涵占据高压旋喷桩或搅拌桩加固,洞门破除危险系数高,车站内水平冻结影响地面排水箱涵运营等问题;具有施工风险小,对现有的排水箱涵影响小,对各类地层适应性好的优点。本发明还公开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到达辅助结构。

    一种采用变截面的地下连续墙支护基坑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32983A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1068321.1

    申请日:2021-09-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用变截面的地下连续墙支护基坑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按照施工要求顺次进行导墙施工、成槽开挖、泥浆护壁、槽底清孔,得到施工完成的槽孔;S2、在预制好的地下连续墙的钢筋笼至少部分上段固设有泡沫板,使得带有泡沫板的钢筋笼整体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大小一致;S3、将带有泡沫板的钢筋笼下放至槽孔内,然后向钢筋笼内放置导管,沿导管向槽孔中注入混凝土,直至形成变截面的地下连续墙;S4、开挖基坑至地下连续墙的截面变化处,并同步拆除泡沫板,然后在地下连续墙顶部以及截面变化处分别浇筑冠梁和结构顶板,直至施工完成。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施工难度小、工程投资小的特点,适用于场地条件紧凑、施工工期紧张的工程。

    一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到达辅助施工方法及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302669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11387964.8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到达辅助施工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地面进行高压旋喷桩、垂直冻结加固;步骤二:破除洞门,安装钢套筒并回填,盾构机推进至加固体附近;步骤三:逐个拔除垂直冻结管,盾构逐步掘进穿过加固体并到达钢套筒;步骤四:洞内进行环向注浆;步骤五:拆除钢套筒,吊出盾构机,完成外包洞门结构浇筑。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地下三层车站周边环境限制,因排水箱涵占据高压旋喷桩或搅拌桩加固,洞门破除危险系数高,车站内水平冻结影响地面排水箱涵运营等问题;具有施工风险小,对现有的排水箱涵影响小,对各类地层适应性好的优点。本发明还公开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到达辅助结构。

    一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到达辅助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3980797U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022858854.7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到达辅助结构。它包括高压旋喷桩、垂直冻结管和钢套筒;钢套筒与盾构隧道连接;钢套筒安装在外包洞门处、且与车站侧墙呈垂直设置;外包洞门设置在车站侧墙上;垂直冻结管设置在盾构隧道上、且位于排水箱涵与车站地下连续墙之间;垂直冻结管与车站侧墙呈平行设置;高压旋喷桩设置在盾构隧道上、且位于车站地下连续墙侧面;高压旋喷桩和钢套筒分别位于车站洞门两侧;车站洞门设置在车站地下连续墙上;车站地下连续墙设置在车站侧墙上;垂直冻结管垂直固定在高压旋喷桩上;垂直冻结管与高压旋喷桩组合成加固体。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工风险小,施工期间不占用车站场地及工期的优点。

    一种适用于大高差深基坑的桩锚与内支撑组合支护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20565238U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21853209.3

    申请日:2023-07-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高差深基坑的桩锚与内支撑组合支护系统;包括设置在深基坑高地势侧的第一桩护支撑结构、设置在深基坑低地势侧的第二桩护支撑结构,第一桩护支撑结构和第二桩护支撑结构之间通过混凝土支撑梁固定连接;第一桩护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多组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段锚固在深基坑高地势侧的外侧的土层中,各组预应力锚索的自由段均固定在第一桩护支撑结构上;通过锚索固定以及内支撑的相互配合有效的抵抗深基坑高地势侧的外侧的土层的变形,解决现有的深基坑支护系统在应用于两侧的高差变化较大的深基坑时,往往无法兼顾支护可靠性与工程造价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