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土堤迎水侧乔木的防洪树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7878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443531.8

    申请日:2024-10-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土堤迎水侧乔木的防洪树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水利工程防洪和园林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浆砌块石井圈;环形级配碎石反滤层,铺设在浆砌块石井圈的底部;环形透水格栅,铺设在浆砌块石井圈的底部;环形透水格栅包括内圈环形透水格栅和外圈环形透水格栅,环形级配碎石反滤层夹设在内圈环形透水格栅和外圈环形透水格栅之间;以及环形卵石圈层,铺设在浆砌块石井圈的底部;环形卵石圈层设于外圈环形透水格栅和浆砌块石井圈的内壁之间;环形级配碎石反滤层、环形透水格栅、环形卵石圈层和浆砌块石井圈同心设置,乔木位于内圈环形透水格栅的中心位置。本发明可避免对乔木主干周边直接进行填土加高或换填碾压施工导致乔木根系破环,且能避免因直接在乔木周边加厚土层抑制乔木根系呼吸、造成乔木停止生长甚至腐烂的现象,改善乔木后续成活环境。

    城市硬质河道生态化改造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44422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991577.6

    申请日:2019-10-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公开了一种城市硬质河道生态化改造结构,包括在河道两侧河岸交替布置的若干个半圆形生态修复单元,半圆形生态修复单元的弦贴在河岸上,半圆形生态修复单元包括两个四分之一圆的生态潜坝,两个生态潜坝内分别设有沉水植物修复模块和大型底栖动物栖息模块,两个生态潜坝的弧顶之间留有0.5~1米的间距,沉水植物修复模块和大型底栖动物栖息模块之间设有微生物附着基模块。本发明城市硬质河道生态化改造结构,在确保河道防洪安保的同时,实现栖息地修复措施稳定运行,兼顾河道防洪安保与生态景观。

    一种空箱式防洪墙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834820U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21775229.8

    申请日:2024-07-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箱式防洪墙,包括:基础底板,设于地基之上;迎水侧边墙,其下侧连接在基础底板上;迎水侧边墙的底部设有排水孔;背水侧边墙,其下侧连接在基础底板上,且与迎水侧边墙对称设置;顶板,其两侧分别与迎水侧边墙和背水侧边墙连接;基础底板、迎水侧边墙、背水侧边墙和顶板之间形成空腔;以及地砖,铺设在顶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墙体中设置空腔结构,可减轻墙体重量,让墙体更轻便,降低边坡负荷,使其能够在软弱地基上修建使用,且大幅节省砌筑材料,更具经济性。且本实用新型的空箱式防洪墙充分兼顾耐久性、经济性及安全性。

    小城镇污水集约化深度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9259760U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223256425.8

    申请日:2022-12-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小城镇污水集约化深度处理装置。它包括依次串联布置的快速混合池、慢速混合池、导流池、沉淀池、反冲洗装置、过滤池、以及消毒池,所述快速混合池和慢速混合池同侧设置有污泥间,所述导流池靠近沉淀池底端与沉淀池中部相连通,从而使沉淀池中的污水自中而上流通;所述过滤池顶端设置有用于吊装滤布的吊装间,所述消毒池顶端设置有加药间,所述污泥间包括分别与吸泥管连接的剩余污泥螺杆泵和回流污泥螺杆泵,所述剩余污泥螺杆泵用于将部分污泥回流至慢速混合池,所述回流污泥螺杆泵用于将剩余污泥排入污泥间内的污泥池。本实用新型用于生化处理的后续工序,不仅能够提高出水水质,而且能够节省占地面积。

    城市硬质河道生态化改造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1171803U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921760384.1

    申请日:2019-10-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公开了一种城市硬质河道生态化改造结构,包括在河道两侧河岸交替布置的若干个半圆形生态修复单元,半圆形生态修复单元的弦贴在河岸上,半圆形生态修复单元包括两个四分之一圆的生态潜坝,两个生态潜坝内分别设有沉水植物修复模块和大型底栖动物栖息模块,两个生态潜坝的弧顶之间留有0.5~1米的间距,沉水植物修复模块和大型底栖动物栖息模块之间设有微生物附着基模块。本实用新型城市硬质河道生态化改造结构,在确保河道防洪安保的同时,实现栖息地修复措施稳定运行,兼顾河道防洪安保与生态景观。(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