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44895B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1810614577.X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获取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不同干密度下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的变化规律;根据黄土体的颗粒体积分维和孔隙分维之间的关系,确定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黄土体的孔隙分维;根据进气值关于干密度的公式,确定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进气值。本发明采用分形理论揭示了不同干密度下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黄土体孔隙分维可以用颗粒体积分维代替,颗粒体积分维也可以用来验证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精确度,即给出了一种简便的黄土介质孔隙分维的获得方法,提供一种简单的非饱和黄土渗透参数的获取方法,能够方便地获得不同干密度黄土的非饱和渗透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08982317A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10613729.4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填方土体大尺度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包括:获取环刀尺度上填埋土体渗透系数在空间的变化规律、各向异性及非均质性;在高填方土体不同位置处进行野外双环渗水试验,得到环刀尺度上的渗透系数值;结合尺度效应原理,对野外双环渗水试验进行仿真模拟;将野外双环渗水试验仿真模拟放大到大尺度上进行模拟,结合环刀尺度上填埋土体渗透系数的原始分布,得到大尺度渗透系数的分布。本发明涉及的是非均质性强的高填方土体需要研究预测未来地下水运移规律时所需要的大尺度渗透系数,即通过大量的试验、统计分析、条件模拟、尺度效应等方法和手段,分析研究了大型原位试验难以进行并且非均质性高的高填方土体的大尺度渗透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6794269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065369.X
申请日:2023-02-06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33/24 ,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19/14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层土壤容重估算方法,涉及土壤学数据估算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采集土壤埋藏深度、浅层土壤容重、磁化率和粘粒含量作为输入数据,通过土壤埋藏深度和浅层土壤容重驱动土体压缩模型计算因上层土体压应力所导致的深层土壤压实的容重变化;通过土壤磁化率和粘粒含量驱动土壤转化函数计算深层土壤因自身物理特性所决定的容重变化;将两部分容重相加得到深层土壤容重估算值;综合来看,本发明构建了一个具有一定机理性的容重概念模型,该模型预测准确度高,且无需进行参数数据标定即可直接估算深层土壤容重,适用范围广,有助于为土壤、水文、生态等方面研究提供较可靠的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887691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1810704275.1
申请日:2018-07-0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高填方黄土体沉降变形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建立高填方黄土体所在区域地下水三维饱和非饱和数值模型,预测区域地下水位以及非饱和带填方黄土体中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利用高压固结试验分析黄土体的固结沉降和湿陷沉降特征;综合考虑区域地下水的实时变化规律以及黄土体的固结沉降和湿陷特征,利用编程软件将高填方黄土体所在区域剖分成网格进行沉降量的计算,得到不同时间点区域沉降量的分布图以及某个点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本发明提出的预测方法考虑了高填方黄土体中地下水的实时变化,时沉降量的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同时可以得到各个时间点区域沉降的空间分布图,有利于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对土地进行的规划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6448382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492111.8
申请日:2023-05-05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径向收敛流场水动力弥散特性的试验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结构的试验支撑平台,试验支撑平台的内部设置有废水池和储水箱,试验支撑平台的上方设置有供水箱和数据采集器,试验支撑平台的顶部设置有抽水箱、砂槽和缓冲箱,所述储水箱内部的底部设置有水泵,抽水箱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孔,废水池的顶部通过管路与抽水箱上的出水孔相连通,供水箱通过管路与水泵的输出端连接,缓冲箱通过管路与供水箱相连通,数据采集器通过多个电导率探头与砂槽的内部相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试验装置的试验方法,通过本发明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准确获取多孔介质的水动力弥散参数,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与水质预测研究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8982317B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1810613729.4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填方土体大尺度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包括:获取环刀尺度上填埋土体渗透系数在空间的变化规律、各向异性及非均质性;在高填方土体不同位置处进行野外双环渗水试验,得到环刀尺度上的渗透系数值;结合尺度效应原理,对野外双环渗水试验进行仿真模拟;将野外双环渗水试验仿真模拟放大到大尺度上进行模拟,结合环刀尺度上填埋土体渗透系数的原始分布,得到大尺度渗透系数的分布。本发明涉及的是非均质性强的高填方土体需要研究预测未来地下水运移规律时所需要的大尺度渗透系数,即通过大量的试验、统计分析、条件模拟、尺度效应等方法和手段,分析研究了大型原位试验难以进行并且非均质性高的高填方土体的大尺度渗透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08876918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704275.1
申请日:2018-07-0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高填方黄土体沉降变形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建立高填方黄土体所在区域地下水三维饱和非饱和数值模型,预测区域地下水位以及非饱和带填方黄土体中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利用高压固结试验分析黄土体的固结沉降和湿陷沉降特征;综合考虑区域地下水的实时变化规律以及黄土体的固结沉降和湿陷特征,利用编程软件将高填方黄土体所在区域剖分成网格进行沉降量的计算,得到不同时间点区域沉降量的分布图以及某个点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本发明提出的预测方法考虑了高填方黄土体中地下水的实时变化,时沉降量的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同时可以得到各个时间点区域沉降的空间分布图,有利于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对土地进行的规划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08444895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614577.X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获取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不同干密度下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的变化规律;根据黄土体的颗粒体积分维和孔隙分维之间的关系,确定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黄土体的孔隙分维;根据进气值关于干密度的公式,确定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进气值。本发明采用分形理论揭示了不同干密度下黄土体非饱和渗透参数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黄土体孔隙分维可以用颗粒体积分维代替,颗粒体积分维也可以用来验证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精确度,即给出了一种简便的黄土介质孔隙分维的获得方法,提供一种简单的非饱和黄土渗透参数的获取方法,能够方便地获得不同干密度黄土的非饱和渗透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205844327U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620776126.2
申请日:2016-07-18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地下水淋滤实验装置,包括底座、脚轮、仓室、原水箱、水泵、滤液箱、支架、水管、土柱、水质检测仪、电源、控制器及显示器;所述底座下表面的四个拐角处安装有脚轮,底座的一侧开设有仓室;所述原水箱固定在底座上,水泵固定在原水箱的顶部;所述支架呈“L”字状,支架的顶部开设有通孔,土柱放置在通孔中,土柱的顶部设有卡板,土柱的底部连接有出水孔,通向固定在底座上的滤液箱中,水管的一端与水泵连接,另一端通向土柱顶部。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科学合理;可以将原水和渗滤水分别进行水质分析,在通过显示屏读数对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有助于研究当地的岩性、气候及地貌状况。
-
公开(公告)号:CN205679434U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20613647.6
申请日:2016-06-16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1/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地下水采集器,包括采集外罩、采集桶和支架,所述采集外罩内设有多个采集桶,所述采集桶外侧设有采集口,所述采集外罩外侧设有多个采集密封盖,所述采集外罩外侧设有多个电机,所述采集密封盖一端通过弹簧与采集外罩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线缆与电机输出轴上的滚轮连接,所述采集外罩外侧分别设有深度检测仪和温度监测仪,所述支架上设有放线盘,所述放线盘外侧分别设有液晶显示屏和控制面板,所述放线盘与采集外罩之间通过线缆连接,所述深度检测仪和温度监测仪与液晶显示屏通过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机与控制面板通过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连续采集,并可同时检测深度和温度,保证测值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