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维多层离散化龙伯透镜及利用修正等效介质理论实现二维多层龙伯透镜离散化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22099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111376294.4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维多层离散化龙伯透镜及利用修正等效介质理论实现二维多层龙伯透镜离散化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修正径向的等效媒质参数,借助纯介质结构实现了二维龙伯透镜的离散化工作。相比于经典等效媒质理论,该方法对等效媒质的占空比参数进行修正,解决了经典模型对该类结构不适用的问题;相比于传统连续型龙伯透镜,该方法所设计的龙伯透镜不仅具有平面波激励、超宽带、全向工作等优势,同时实现了波程缩减、损耗低等辐射性能的突破,以及重量轻、成本低、便于安装等工程性能的提升。本发明所采用的多层3D打印纯介质材料,通过在其上进行打孔设计,完成相应等效介质电磁参数的实现,在点源入射的情况下,达到平面波的有效辐射。

    利用修正等效介质理论实现二维多层龙伯透镜离散化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22099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376294.4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修正等效介质理论实现二维多层龙伯透镜离散化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修正径向的等效媒质参数,借助纯介质结构实现了二维龙伯透镜的离散化工作。相比于经典等效媒质理论,该方法对等效媒质的占空比参数进行修正,解决了经典模型对该类结构不适用的问题;相比于传统连续型龙伯透镜,该方法所设计的龙伯透镜不仅具有平面波激励、超宽带、全向工作等优势,同时实现了波程缩减、损耗低等辐射性能的突破,以及重量轻、成本低、便于安装等工程性能的提升。本发明所采用的多层3D打印纯介质材料,通过在其上进行打孔设计,完成相应等效介质电磁参数的实现,在点源入射的情况下,达到平面波的有效辐射。

    基于P-B相位的双螺旋信息传输结构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2413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376240.8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ancharatnam–Berry(P‑B)相位的双螺旋信息传输结构和方法。该方法利用具有P‑B相位电磁波的特点,通过双螺旋结构的多传输节点设计实现了大规模的、定向的信息传输。相比于传统的非P‑B通信模式,该方法解决了通信干扰的问题,可以极大的降低非传输信道之间的电磁干扰,从而实现定向的信息传输。进一步,将传输节点进行双螺旋排列,构造双螺旋信息传输结构,实现了大规模的信息传输。该结构具有稳定的通信效果,对结构的物理外形要求较低。此外,该方法不受工作频带限制,并且更适宜应用于微小尺度下的信息传输中。

    利用极化—相位—形变关系实现超表面双轴应变传感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25095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336300.9

    申请日:2020-11-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极化—相位—形变关系实现超表面双轴应变传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超表面传感器的多种极化的反射数据来检测和评估待测结构的应变情况。相比于传统物理型传感方法,本方法可实现无线和双轴工作,便于应用在非接触、复杂环境中;相比于传统超表面型传感器基于频移或幅度变化的直接传感方法,该传感方法的应变传感灵敏度得到显著提高。本发明所设计的灯笼型超表面单元结构,具有高灵敏度的各向异性相位与形变的响应关系,借助相位与极化关系的推导,进而获得超表面的应变传感,可以对应力进行准确检测和预判。

    利用共面终端实现贴片天线宽带工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37467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111398705.X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共面终端实现贴片天线宽带工作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共面终端结构的设计,控制天线的辐射电流,进而实现辐射阻抗的宽带匹配。相比于传统贴片天线,该方法实现了天线工作带宽的显著提高;相比于其它形式的宽带天线,该方法不仅具有低剖面、低成本、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加工和集成等优势,同时其辐射性能具有与传统贴片天线一致的定向特性。基于本方法所设计的共面终端加载的贴片天线,由振子贴片和共面终端组成,具有宽带、定向辐射和多极化形式辐射的特点。

    利用极化合流超表面实现电磁波的源控波束调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42239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111400638.0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极化合流超表面实现电磁波的源控波束调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设计具有行零Jones矩阵的超表面,实现两个正交波束电磁波的能量合成,进而实现在不同馈源的情况下对超表面出射波的波束指向调控。相比于传统转极化器设计,该方法实现的超表面具有各向异性的转极化特点,即其中一个入射极化的能量进行转极化,而其正交入射极化沿原极化方向出射;相比于传统通过调控各个单元进行波束调控的超表面扫描机制,该方法利用馈源即可实现对辐射波束的控制,从而极大的降低超表面的衰减,缩减超表面的成本和设计难度。本发明所采用的各向异性手性超表面单元结构,可以实现行零Jones矩阵的设计,同时其对称操作可实现转极化分量1Bt相位的调控,进而实现对电磁波的源控波束扫描。

    利用P-B相位实现无线通信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2428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111376260.5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Pancharatnam–Berry(P‑B)相位实现无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携带P‑B相位的电磁波作为信息载波,借助一维对称的收发天线作为电磁波的激励装置,实现信息的无线通信;同时通过对多信道收发装置的角度、位置进行控制,分配多信道电磁载波,实现P‑B通信所独有的多信道复用传输。相比于传统通信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电磁载波的幅度特性,还实现了幅度/相位的综合利用,增加了电磁波的可区分特征;相比于传统的复用技术,该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复用理念和技术,可以实现同时、同频、同极化情况下的多信道复用传输。本发明所采用的电磁波收发设备,可有效激励携带P‑B相位的电磁波,鉴于简化系统的考虑,采用一维对称结构,降低了设计复杂度和加工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

    利用多级零轨道角动量系统实现电磁聚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47627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376266.2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多级零轨道角动量系统实现电磁聚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出多级轨道角动量系统,并设计使其总轨道角动量为零来实现电磁的聚焦。相比于传统聚焦研究中通过计算光程差使辐射满足聚焦所需相位的聚焦方法,该方法不再基于等光程原则,所以对相位控制的依赖度降低。由于聚焦依赖于系统总轨道角动量,故而聚焦系统的实现手段更丰富,克服了经典聚焦中仅可通过相位调控来实现的手段单一问题,为聚焦性能的提高提供了新方向。

    利用共面终端实现贴片天线宽带工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37467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398705.X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共面终端实现贴片天线宽带工作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共面终端结构的设计,控制天线的辐射电流,进而实现辐射阻抗的宽带匹配。相比于传统贴片天线,该方法实现了天线工作带宽的显著提高;相比于其它形式的宽带天线,该方法不仅具有低剖面、低成本、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加工和集成等优势,同时其辐射性能具有与传统贴片天线一致的定向特性。基于本方法所设计的共面终端加载的贴片天线,由振子贴片和共面终端组成,具有宽带、定向辐射和多极化形式辐射的特点。

    基于P-B相位的双螺旋信息传输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24133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111376240.8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ancharatnam–Berry(P‑B)相位的双螺旋信息传输系统和方法。该方法利用具有P‑B相位电磁波的特点,通过双螺旋结构的多传输节点设计实现了大规模的、定向的信息传输。相比于传统的非P‑B通信模式,该方法解决了通信干扰的问题,可以极大的降低非传输信道之间的电磁干扰,从而实现定向的信息传输。进一步,将传输节点进行双螺旋排列,构造双螺旋信息传输结构,实现了大规模的信息传输。该结构具有稳定的通信效果,对结构的物理外形要求较低。此外,该方法不受工作频带限制,并且更适宜应用于微小尺度下的信息传输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