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03169A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210466832.7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苏氨酸醛缩酶,具体涉及一种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R318L/H128N及其应用。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L‑苏氨酸醛缩酶的第318位氨基酸由Arg变为Leu以及第128位氨基酸由His变为Asn所得。该突变体在催化3,4‑二羟基苯甲醛和甘氨酸合成屈昔多巴[L‑苏式‑(3,4‑二羟基)苯基丝氨酸]的反应中具有92.89%的非对映选择性,产率达到了1.26mg/mL,在利用表达R318L/H128N的整细胞进行催化时,合成屈昔多巴的非对映选择性为94.5%,产率为1.6mg/mL。整细胞在屈昔多巴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849951B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010324327.X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苏氨酸醛缩酶,具体涉及一种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R318M及其应用。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L‑苏氨酸醛缩酶的第318位氨基酸由Arg变为Met所得。该突变体在催化3,4‑二羟基苯甲醛和甘氨酸合成屈昔多巴[L‑苏式‑(3,4‑二羟基)苯基丝氨酸]的反应中具有77.1%的非对映选择性(de),是野生型的2.5倍多,在生物合成屈昔多巴的工业生产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07266528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610211602.0
申请日:2016-04-0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K5/0607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与药物化学技术领域,涉及天然产物Aetheramide A和Aetheramide B的合成路线。该路线分(i-10)、(iii-10)、(iv-10)三个片段进行,以简单易得的化合物为原料,简洁而高效的实现了天然产物Aetheramides A和Aetheramides B的有机全合成。
-
公开(公告)号:CN107266388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610209655.9
申请日:2016-04-0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C07D277/42 , C07D417/04 , C07D277/48 , A61K31/426 , A61K31/427 , A61K31/4439 , A61K31/506 , A61K31/5377 , A61K31/496 , A61P25/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277/42 , C07D277/48 , C07D41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氨基噻唑类杂环衍生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进行性认知障碍和/或记忆力缺失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11394343B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010323801.7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苏氨酸醛缩酶,具体涉及一种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R318L及其应用。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L‑苏氨酸醛缩酶的第318位氨基酸由Arg变为Leu所得。该突变体在催化3,4‑二羟基苯甲醛和甘氨酸合成屈昔多巴[L‑苏式‑(3,4‑二羟基)苯基丝氨酸]的反应中具有84.9%的非对映选择性,是野生型的2.8倍,在屈昔多巴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592058B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1910965780.6
申请日:2019-10-1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L‑苏氨酸醛缩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为SEQ ID NO.1所示的蛋白,或将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所获得的功能相同的蛋白。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能够以3‑/4‑位羟基取代的苯甲醛为底物,以5‑磷酸吡哆醛为辅酶,以甘氨酸为辅底物,在适当的条件和介质内进行酶催化反应,生物合成屈昔多巴(L‑threo‑DOPS),该方法的非对映选择性能达到30%。本发明具有较高选择性的L‑苏氨酸醛缩酶对于屈昔多巴生物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1394343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323801.7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苏氨酸醛缩酶,具体涉及一种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R318L及其应用。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L-苏氨酸醛缩酶的第318位氨基酸由Arg变为Leu所得。该突变体在催化3,4-二羟基苯甲醛和甘氨酸合成屈昔多巴[L-苏式-(3,4-二羟基)苯基丝氨酸]的反应中具有84.9%的非对映选择性,是野生型的2.8倍,在屈昔多巴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287311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210491593.0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酶耦合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来源于黑熊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库的L‑苏氨酸醛缩酶的突变体R318L/H128N和来源于屎肠球菌的酪氨酸脱羧酶耦合,以甘氨酸和3,4‑二羟基苯甲醛为底物,进行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具有97%的对映选择性,产率达到了76%。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R318L/H128N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L‑苏氨酸醛缩酶的第318位氨基酸由Arg变为Leu以及第128位氨基酸由His变为Asn所得;所述酪氨酸脱羧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该双酶耦合法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具有高效、绿色、条件温和等优点,在肾上腺素类药物的合成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32076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558421.6
申请日:2024-11-04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L‑苏氨酸醛缩酶,具体涉及一种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R318L/H128N/N90Q及其应用。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L‑苏氨酸醛缩酶的第318位氨基酸由Arg变为Leu、第128位氨基酸由His变为Asn以及第90位氨基酸由Asn变为Gln所得。该突变体在催化苯甲醛及其衍生物和甘氨酸合成β‑羟基‑α‑氨基酸的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中,利用表达R318L/H128N/N90Q的整细胞进行催化时,苯甲醛与甘氨酸合成苯丝氨酸的非对映选择性(de)为65.8%,产率为67.7%;对氟苯甲醛与甘氨酸合成对氟苯丝氨酸的非对映选择性(de)为77.5%,产率为80.3%。所述突变体在β‑羟基‑α‑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849952B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010324333.5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苏氨酸醛缩酶,具体涉及一种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R318V及其应用。所述L‑苏氨酸醛缩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L‑苏氨酸醛缩酶的第318位氨基酸由Arg变为Val所得。该突变体在催化3,4‑二羟基苯甲醛和甘氨酸合成屈昔多巴[L‑苏式‑(3,4‑二羟基)苯基丝氨酸]的反应中具有79.9%的非对映选择性(de),是野生型的2.6倍多,在生物合成屈昔多巴的工业生产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