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28965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921630.1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作面端头应力集中系数的获取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采场开采稳定后的采矿区模型,2)获取采矿区覆岩破坏高度;3)获取上覆岩层转移的总重力;4)获取大倾角煤层倾向方向充分采动边界线与水平线的夹角;5)获取作用于下部岩柱体的压力Fa1;6)获取煤体应力增高区内的应力σa和在煤体处的垂直应力σa(v);7)获得应力集中系数k。本发明通过建立采矿区模型,并利用在封闭系统内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关于工作面卸压区高度、覆岩破坏角度等的平衡公式,间接得出工作面端头应力集中系数K的求解方法,该求解方法能适用性较强,将其用于采场结构几何计算,能很大的提高工作面开采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897429A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510370234.X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山采动顺层滑坡试验方法,步骤如下:称取模拟滑面岩层所需材料并混合均匀,在混合材料中加入溶有缓凝剂的水搅拌形成滑面岩层材料,在可变滑面上均匀涂抹一层黄油,将配好的滑面岩层材料装入模型框架内,直至模拟的滑面岩层模型制作完成,干燥后在模拟的滑面岩层模型的前侧面挂上坐标筛网,然后在坐标筛网上打入多个钢钉作为测点,待模拟的滑面岩层模型稳定后进行可变滑面调节和滑面岩层模型形态变化的观测,用来模拟煤层开采对边坡的影响。该试验方法能模拟不同滑面形态、不同滑面挠曲程度、滑面的不同变形速度和分布不同抗剪强度等条件下各种形态滑体的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能方便地测定滑面及滑体各点的应力及位移。
-
公开(公告)号:CN110273699B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1910620879.2
申请日:2019-07-1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急倾斜硬顶软底煤层留煤柱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性支护方法,包括步骤:1)在预留煤墩段采用间隔插入补打锚杆的方式对原始呈矩形阵列布置的锚杆支护进行加密支护,加密支护之后的锚杆呈五花眼式布置;2)在预留煤墩的中下部再补打锚索,每条补打的锚索均布置在两条横向相邻的原始锚索之间的中间部位;3)沿巷道顶部均匀布置并延巷道轴向延伸的钢筋梯,钢筋梯与W形钢带对巷道顶板形成十字形护面效果。本发明通过补打锚杆、锚索以及布置钢筋梯,对巷道围岩加固支护,支护稳定性更好,使现有采区只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的急倾斜硬顶软底煤层矿井能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实现掘进既可以少送一条回风巷,缩短接续时间,又可以大量节省材料费、工资费的支出等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
公开(公告)号:CN106528965B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610921630.1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作面端头应力集中系数的获取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采场开采稳定后的采矿区模型,2)获取采矿区覆岩破坏高度;3)获取上覆岩层转移的总重力;4)获取大倾角煤层倾向方向充分采动边界线与水平线的夹角;5)获取作用于下部岩柱体的压力Fa1;6)获取煤体应力增高区内的应力σa和在煤体处的垂直应力σa(v);7)获得应力集中系数k。本发明通过建立采矿区模型,并利用在封闭系统内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关于工作面卸压区高度、覆岩破坏角度等的平衡公式,间接得出工作面端头应力集中系数K的求解方法,该求解方法能适用性较强,将其用于采场结构几何计算,能很大的提高工作面开采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003287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510370714.6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巷道下帮固帮顶板转载方法,首先采用地质雷达探测煤壁压裂范围和顶板断裂面位置、倾角;然后采用巷道顶板载荷转移方法和封闭式全长锚固高预应力煤壁及顶板锚杆加固方法。本发明通过锚索将断裂后的巷道顶板压力部分的转移到煤壁下方未断裂的顶板岩层中去,就是将内应力场中的支承压力部分的转移到外应力场中,有效地减轻了煤壁的顶板压力,减轻煤壁的破坏程度,减少顶板下沉量并防止了断裂顶板的台阶下沉和切顶现象的产生;锚杆限制围岩岩面间相互错动发生的剪切破坏,起着良好的支护效果;使集中侧向载荷转变为面载荷,使点受力变为面受力,既可减轻煤壁破坏,又可使煤壁由单向受压变为三向受压,提高了煤壁强度和承载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273699A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910620879.2
申请日:2019-07-1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急倾斜硬顶软底煤层留煤柱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性支护方法,包括步骤:1)在预留煤墩段采用间隔插入补打锚杆的方式对原始呈矩形阵列布置的锚杆支护进行加密支护,加密支护之后的锚杆呈五花眼式布置;2)在预留煤墩的中下部再补打锚索,每条补打的锚索均布置在两条横向相邻的原始锚索之间的中间部位;3)沿巷道顶部均匀布置并延巷道轴向延伸的钢筋梯,钢筋梯与W形钢带对巷道顶板形成十字形护面效果。本发明通过补打锚杆、锚索以及布置钢筋梯,对巷道围岩加固支护,支护稳定性更好,使现有采区只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的急倾斜硬顶软底煤层矿井能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实现掘进既可以少送一条回风巷,缩短接续时间,又可以大量节省材料费、工资费的支出等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
公开(公告)号:CN104897429B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510370234.X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山采动顺层滑坡试验方法,步骤如下:称取模拟滑面岩层所需材料并混合均匀,在混合材料中加入溶有缓凝剂的水搅拌形成滑面岩层材料,在可变滑面上均匀涂抹一层黄油,将配好的滑面岩层材料装入模型框架内,直至模拟的滑面岩层模型制作完成,干燥后在模拟的滑面岩层模型的前侧面挂上坐标筛网,然后在坐标筛网上打入多个钢钉作为测点,待模拟的滑面岩层模型稳定后进行可变滑面调节和滑面岩层模型形态变化的观测,用来模拟煤层开采对边坡的影响。该试验方法能模拟不同滑面形态、不同滑面挠曲程度、滑面的不同变形速度和分布不同抗剪强度等条件下各种形态滑体的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能方便地测定滑面及滑体各点的应力及位移。
-
公开(公告)号:CN105003287A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10370714.6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巷道下帮固帮顶板转载方法,首先采用地质雷达探测煤壁压裂范围和顶板断裂面位置、倾角;然后采用巷道顶板载荷转移方法和封闭式全长锚固高预应力煤壁及顶板锚杆加固方法。本发明通过锚索将断裂后的巷道顶板压力部分的转移到煤壁下方未断裂的顶板岩层中去,就是将内应力场中的支承压力部分的转移到外应力场中,有效地减轻了煤壁的顶板压力,减轻煤壁的破坏程度,减少顶板下沉量并防止了断裂顶板的台阶下沉和切顶现象的产生;锚杆限制围岩岩面间相互错动发生的剪切破坏,起着良好的支护效果;使集中侧向载荷转变为面载荷,使点受力变为面受力,既可减轻煤壁破坏,又可使煤壁由单向受压变为三向受压,提高了煤壁强度和承载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210118139U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21075073.1
申请日:2019-07-1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E21D1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沿空留巷顶板斜拉式组合悬臂梁结构,包括顶板岩块,还包括沿垂直于直接顶底面的方向锚入顶板岩块的法向锚杆和法向锚索,还包括沿与直接顶底面成β锐角的方向锚入顶板岩块及直接顶、以及与直接顶底面成β锐角的方向锚入顶板岩块及基本顶的补打锚杆,还包括与直接顶底面成β锐角的方向锚入顶板岩块及基本顶的补打锚索。本实用新型沿空留巷顶板斜拉式组合悬臂梁结构,通过设置斜拉式的锚杆及锚索将顶板岩块与直接顶及基本顶锚固在一起,使顶板岩块成为一端悬空没有岩层支承、另一端固定的“倾斜组合悬臂梁”,能有效抵抗顶板岩块的“拉剪式”破坏,起到很好的顶板稳定作用,解决了上行沿空留巷条件下,顶板易垮落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4716266U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520457543.6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E21D20/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巷道顶板载荷转移结构,从顶板底部斜向上钻出多个锚索安装孔,每个锚索安装孔均穿过顶板的下帮断裂面,在每个锚索安装孔内注入锚固剂,锚索插入锚索安装孔内,锚索的一端通过锚固剂固定,锚索的另一端伸出顶板底部,锚索伸出顶板底部的一端通过锚具锚紧。本实用新型将锚索的一端通过锚固剂固定,锚索的另一端通过锚具固定,锚索穿过顶板的下帮断裂面,通过锚索将断裂后的巷道顶板压力部分的转移到煤壁下方未断裂的顶板岩层中去,就是将内应力场中的支承压力部分的转移到外应力场中,有效地减轻了煤壁的顶板压力,从而减轻了煤壁的破坏程度,减少了顶板下沉量并防止了断裂顶板的台阶下沉和切顶现象的产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