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振动干扰条件下的矿山边坡变形监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533115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0755810.1

    申请日:2024-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振动干扰条件下的矿山边坡变形监测方法及系统,步骤包括:确定拟监测的开采边坡位置及监测区域,获取监测区域爆破事件的岩土体主振频率并设定矿山边坡开采微震信号强度阈值,对监测区域进行类型划分,采集监测点的岩体爆破微震信号与位移信号,计算调整位移监测频率,对微震信号强度监测值高于微震信号强度阈值的监测区域,按照位移监测频率调整后进行矿山边坡变形监测。本发明实现了在矿山爆破振动干扰强度差异状态下,自适应开展边坡位移变形监测目标,避免了常规的给定监测频率,造成频率过高、监测数据冗余量大,频率过低、监测数据失真的情况发生。

    一种矿山边坡微地形营建的生态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29482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0379008.7

    申请日:2024-03-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山边坡微地形营建的生态修复方法,属于微地形生态修复领域,该方法包括利用无人机对矿山边坡修复区进行三维影像采集,得到正射影像数据;根据正射影像数据,利用特征匹配算法获取影像间的对应点,并计算各对应点在空间中的三维坐标,得到矿山边坡修复区粗模点云数据;根据矿山边坡修复区粗模点云数据,运用泊松重建构建矿山边坡三维地形模型;根据矿山边坡三维地形模型,利用剖面曲率进行微地形分区,得到微地形分区结果;利用微地形分区结果,进行微地形改造并实施边坡复绿修复,完成矿山边坡微地形营建的生态修复。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生态修复方法工程量大、成本高,且修复后与周边生态景观极不协调的问题。

    一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00174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297486.0

    申请日:2022-1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该系统包括围堰结构、挡坝结构,以及多个沿坡面斜向下延伸的导流板;围堰结构围设于坡顶外侧,围堰结构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纳腔中间隔设有多个支撑板,以分隔形成不同的储料仓;围堰结构的下部开设有多个通孔,储料仓中堆积有碱性混合料,碱性混合料包括煤渣、粉煤灰和石灰,且不同储料仓中的碱性混合料的成分比例不等;挡坝结构围设于边坡的底部外侧,挡坝结构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多个导流板在第二容纳腔的内侧间隔分布,以分隔形成多个修复区,且不同的修复区与对应的储料仓相连通;第二容纳腔中自下而上依次堆积有矿渣层、活性炭层、秸秆木屑层、客土层和腐殖层。

    一种矿山边坡微地形营建的生态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29482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379008.7

    申请日:2024-03-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山边坡微地形营建的生态修复方法,属于微地形生态修复领域,该方法包括利用无人机对矿山边坡修复区进行三维影像采集,得到正射影像数据;根据正射影像数据,利用特征匹配算法获取影像间的对应点,并计算各对应点在空间中的三维坐标,得到矿山边坡修复区粗模点云数据;根据矿山边坡修复区粗模点云数据,运用泊松重建构建矿山边坡三维地形模型;根据矿山边坡三维地形模型,利用剖面曲率进行微地形分区,得到微地形分区结果;利用微地形分区结果,进行微地形改造并实施边坡复绿修复,完成矿山边坡微地形营建的生态修复。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生态修复方法工程量大、成本高,且修复后与周边生态景观极不协调的问题。

    一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00174B

    公开(公告)日:2023-06-16

    申请号:CN202211297486.0

    申请日:2022-1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该系统包括围堰结构、挡坝结构,以及多个沿坡面斜向下延伸的导流板;围堰结构围设于坡顶外侧,围堰结构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中间隔设有多个支撑板,以分隔形成不同的储料仓;围堰结构的下部开设有多个通孔,储料仓中堆积有碱性混合料,碱性混合料包括煤渣、粉煤灰和石灰,且不同储料仓中的碱性混合料的成分比例不等;挡坝结构围设于边坡的底部外侧,挡坝结构与边坡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多个导流板在第二容纳腔的内侧间隔分布,以分隔形成多个修复区,且不同的修复区与对应的储料仓相连通;第二容纳腔中自下而上依次堆积有矿渣层、活性炭层、秸秆木屑层、客土层和腐殖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