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33235B
公开(公告)日:2020-04-07
申请号:CN201710448477.X
申请日:2017-06-14
Applicant: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PC: C07K14/705 , G01N33/57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tCD109及其检测试剂盒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所述的tCD109序列为人CD109蛋白的Val22‑Arg663。本发明研究发现PRSS3能裂解CD109,使截断的CD109(truncated CD109,tCD109)释放到血液中,因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截断的CD109(tCD109)的N端氨基酸序列,明确裂解位点,确定tCD109的序列。本发明利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D109的裂解片段,收集胰腺癌患者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试剂盒检测tCD109含量,分析tCD109含量与胰腺癌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胰腺癌患者血清中tCD109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及判断患者预后。本发明的试剂盒可用于其他同时表达PRSS3和CD109的组织来源癌症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7033235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710448477.X
申请日:2017-06-14
Applicant: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PC: C07K14/705 , G01N33/57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tCD109及其检测试剂盒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所述的tCD109序列为人CD109蛋白的Val22‑Arg663。本发明研究发现PRSS3能裂解CD109,使截断的CD109(truncated CD109,tCD109)释放到血液中,因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截断的CD109(tCD109)的N端氨基酸序列,明确裂解位点,确定tCD109的序列。本发明利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D109的裂解片段,收集胰腺癌患者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试剂盒检测tCD109含量,分析tCD109含量与胰腺癌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胰腺癌患者血清中tCD109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及判断患者预后。本发明的试剂盒可用于其他同时表达PRSS3和CD109的组织来源癌症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50705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954225.4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PC: G16H50/30 , G16H30/40 , G06V10/762 , G06V10/80 , G06V10/76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影像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磁共振‑病理图像融合的GBM患者预后评估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GBM患者的数据集,并得到MRI图像和病理WSI,并获取转录组测序数据;基于MRI图像和病理WSI,得到影像‑病理融合特征,并构建影像‑病理组学模型;基于影像‑病理组学模型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得到影像‑病理组学分析结果;分别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以及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对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交叉生物学通路,确定影像‑病理组学特征背后的关键生物学通路。本申请利用磁共振、病理图像得到影像‑病理融合特征并构建融合模型,评估IDH野生型GBM患者的影像‑病理融合组学标签相对于传统临床病理因素的预后增量预测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77858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97760.2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PC: C12Q1/6886 , C12Q1/6851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NASP和ANXA2作为人胶质母细胞瘤放疗敏感性预测标志物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NASP和ANXA2作为人胶质母细胞瘤放疗敏感性预测标志物的应用,所述NASP和ANXA2的DNA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基于GBM患者新鲜组织样本WES测序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鉴定出NASP和ANXA2基因可以准确预测GBM患者的放疗敏感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50705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967057.2
申请日:2024-07-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PC: G16H50/30 , G16H30/00 , G06V10/774 , G16B25/00 , G16B30/00 , G06T7/11 , G06T7/00 , G06V10/762 , G06V10/776 , G06V10/40 , G06V10/8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影像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病理图像对IDH突变型胶质瘤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IDH突变型胶质瘤患者的数据集,并获取组织病理学图像;基于数据集,获取转录组测序数据;基于组织病理学图像,得到病理组学特征;并基于病理组学特征,构建病理组学预后模型;基于病理组学预后模型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得到病理组学分析结果;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以及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探索病理组学预后模型与单个病理组学特征的生物学解释。本申请利用全切片图像提取病理组学特征从而构建病理组学预后模型,与临床模型相结合用于评估IDH突变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相较于单独的临床因素或病理因素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626221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110079144.0
申请日:2021-01-21
Applicant: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PC: C12Q1/6886 , C12Q1/6851 , C12N15/113 , C12N15/1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的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利用RNA‑seq数据集,筛选出4个环状RNA基因组合具有最大的AUC值,命名为4‑环状RNA标记。研究表明4‑环状RNA标记可以独立预测ESCC患者的生存,显著提高了传统TNM分期评估ESCC患者预后的准确性,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生存时间的参考判断指标及预后生存风险预测参考。通过研究4‑环状RNA标记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为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标志物,以提高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及时干预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在临床实践中有非常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715950A
公开(公告)日:2018-10-30
申请号:CN201810725573.9
申请日:2018-07-04
Applicant: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骨诱导活性的骨固定器件用钛合金,其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Zn 3%~8%、Fe 2%~6%、Mo 0.5%~1.2%、Sr 0.5%~1.0%、Se 0.5%~1.2%、Mn 0.4%~1.0%、Cu 0.2%~0.8%、纳米银线1.8%、ZrO2 8.2%、K2CO3 0.5%~1.2%、B 0.6%~1.2%、Zr 12%~20%、碳纳米管0.2%~0.5%,余量为Ti;本发明制备工艺包括先制备中间合金Ⅰ(由纳米银线和ZrO2烧结而成)和中间合金Ⅱ(由K2CO3、B、Zr、碳纳米管熔炼而成),然后将其他原料与中间合金Ⅰ和Ⅱ一起熔炼后铸造成型,并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得到的钛合金力学性能优良,具有很好的骨诱导活性和抗菌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715950B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810725573.9
申请日:2018-07-04
Applicant: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骨诱导活性的骨固定器件用钛合金,其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Zn 3%~8%、Fe 2%~6%、Mo 0.5%~1.2%、Sr 0.5%~1.0%、Se 0.5%~1.2%、Mn 0.4%~1.0%、Cu 0.2%~0.8%、纳米银线1.8%、ZrO2 8.2%、K2CO3 0.5%~1.2%、B 0.6%~1.2%、Zr 12%~20%、碳纳米管0.2%~0.5%,余量为Ti;本发明制备工艺包括先制备中间合金Ⅰ(由纳米银线和ZrO2烧结而成)和中间合金Ⅱ(由K2CO3、B、Zr、碳纳米管熔炼而成),然后将其他原料与中间合金Ⅰ和Ⅱ一起熔炼后铸造成型,并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得到的钛合金力学性能优良,具有很好的骨诱导活性和抗菌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507057B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0954225.4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PC: G16H50/30 , G16H30/40 , G06V10/762 , G06V10/80 , G06V10/76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影像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磁共振‑病理图像融合的GBM患者预后评估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GBM患者的数据集,并得到MRI图像和病理WSI,并获取转录组测序数据;基于MRI图像和病理WSI,得到影像‑病理融合特征,并构建影像‑病理组学模型;基于影像‑病理组学模型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得到影像‑病理组学分析结果;分别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以及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对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交叉生物学通路,确定影像‑病理组学特征背后的关键生物学通路。本申请利用磁共振、病理图像得到影像‑病理融合特征并构建融合模型,评估IDH野生型GBM患者的影像‑病理融合组学标签相对于传统临床病理因素的预后增量预测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77858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99385.5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PC: C12Q1/6886 , C12Q1/6851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胶质瘤DNA标志物及其应用,所述标志物包括3个DNA,分别为PBK、SPP1和LTA,对应的DNA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SEQ ID NO.2、SEQIDNO.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胶质瘤预后预测的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利用通过TCGA、CGGA‑array和CGGA‑seq数据集获得胶质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集,筛选出三基因标志物,研究表明三基因标志物可以独立预测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可作为胶质瘤预后生存时间的参考判断指标及预后生存风险预测参考,通过研究三基因标志物与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为胶质瘤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标志物,以提高胶质瘤癌患者及时干预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在临床实践中有非常重要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