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源桩及其埋桩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4088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299837.X

    申请日:2023-03-25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源桩及其埋桩方法,其中,能源桩,包括PHC管桩、浇筑在所述管桩内的高导热透水混凝土桩芯、埋设在桩芯中的钢筋骨架以及换热管,所述PHC管桩的下部沿周向均布多个径向延伸的通孔,所述钢筋骨架为筒状的钢筋网且与所述PHC管桩同轴线布置,所述换热管固设于钢筋网内侧;还涉及利用上述能源桩的埋桩方法。本发明的高导热透水混凝土桩芯被约束在PHC管桩内,PHC管桩起到主要承重作用,防止了高承载条件下,高导热透水混凝土崩裂破坏的问题,同时,PHC管桩下部沿周向均布多个径向延伸的通孔,使得埋桩之后,通孔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方便地下水穿过PHC管桩直接与高导热透水混凝土、铝制环形翅片以及换热管进行能量交换,导热效率大幅度提高。

    一种土木工程用扩体减振隔振排桩

    公开(公告)号:CN217053334U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220852088.X

    申请日:2022-04-14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土木工程用扩体减振隔振排桩,包括埋设于振源和目标减振建筑之间的多排隔振桩组,每排隔振桩组内具有若干个沿排布延伸方向间隔均布的若干个隔振桩,相邻的两个隔振桩组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隔振桩包括灌注在预钻孔内的外包裹固结体,所述外包裹固结体为泡沫混凝土,所述外包裹固结体内植入有预制PHC管桩,预制PHC管桩在外包裹固结体凝固前植入至所述外包裹固结体内。采用多排排桩隔振减振,振源发出的振动波在多排排桩之间来回反射,很大一部分振动波将被反射回排桩距离振源一侧。

    一种混凝土制备设备
    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095022U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21464716.8

    申请日:2023-06-09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混凝土制备设备,包括混料筒,所述混料筒外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配料筒,且其上方均开口,四个所述配料筒的内部均设置有可上下往复运动的升降板,四个所述升降板的顶面均设置有称重设备。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混料筒外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配料筒,四个配料筒的上方均高于混料筒的顶面,且上方开口,方便添料,四个配料筒的内部均设置有可上下往复运动的升降板,四个升降板上均安装有称重设备,可对配料筒内的原料进行称重,在配料筒与混料筒的交接位置固定连接有倾斜向下的滑板,升降板上下运动,可将配料筒内物料经滑板投向混料筒内,并由称重设备对物料的减少量进行监测,保证配比合适。

    一种高效换热能源桩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7679029U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221712284.3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换热能源桩结构,包括混凝土桩身、埋设在混凝土桩身中的钢筋骨架、换热管结构、径向传热杆和轴向传热杆,径向传热杆在混凝土桩身下部的周向均匀分布,径向传热杆的一端插入混凝土桩身中且抵近或到达外层钢筋笼,径向传热杆的另一端插入能源桩桩孔的侧壁土层中,轴向传热杆在混凝土桩身底部均匀分布,轴向传热杆的一端插入混凝土桩身中且抵近或到达外层钢筋笼,轴向传热杆的另一端插入能源桩桩孔的底面土层中。本实用新型的高效换热能源桩结构,加入径向传热杆和轴向传热杆,降低热交换效率衰减的幅度,为能源桩周边土层蓄积热能提供缓冲,一定程度上平缓一个换热周期中换热效率曲线。

    一种高导热水泥砂浆扩体式能源桩

    公开(公告)号:CN217303232U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220852130.8

    申请日:2022-04-14

    Applicant: 郑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导热水泥砂浆扩体式能源桩,包括PHC管桩、换热系统和水泥砂浆层;换热系统包括进液汇流器和出液汇流器,进液汇流器上具有进液口和若干输液口,出液汇流器上具有出液口和若干供液口,换热系统还包括若干个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绕PHC管桩等的周侧间隔均布,第一换热管为U型管,至少一个U型管的进口与所述输液管连通、出口与所述供液口或另一个U型管的进口连通;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为螺换热管,包括下沉段和上升段,下沉段的进口与进液汇流器连通,上升段的出口与出液汇流器连通;换热系统植入于所述水泥砂浆层内。尽量的减少了换热管之间等的热影响,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换热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