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相PAM/AMPS纳米微球乳胶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909306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010819429.9

    申请日:2020-08-14

    Abstract: 双水相PAM/AMPS纳米微球乳胶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向聚乙二醇水溶液中加入交联剂,得到混合液;将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与蒸馏水混合均匀,调节pH值后加入到混合液中,然后逐滴加入引发剂溶液,滴毕在50℃~60℃下,在氮气环境下反应1‑3h即可。本发明将双水相PAM/AMPS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由清水、盐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双水相PAM/AMPS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后,在注入泵的作用下注入地层。PAM/AMPS共聚物纳米微球遇逐渐吸水膨胀后,封堵相匹配地层,并在注入介质压力的作用下,变形突破孔喉,进入地层深部,实现多级封堵调驱,改善低渗透和中低渗透油藏的非均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双水相PAM/AMPS纳米微球乳胶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909306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819429.9

    申请日:2020-08-14

    Abstract: 双水相PAM/AMPS纳米微球乳胶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向聚乙二醇水溶液中加入交联剂,得到混合液;将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与蒸馏水混合均匀,调节pH值后加入到混合液中,然后逐滴加入引发剂溶液,滴毕在50℃~60℃下,在氮气环境下反应1-3h即可。本发明将双水相PAM/AMPS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由清水、盐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双水相PAM/AMPS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后,在注入泵的作用下注入地层。PAM/AMPS共聚物纳米微球遇逐渐吸水膨胀后,封堵相匹配地层,并在注入介质压力的作用下,变形突破孔喉,进入地层深部,实现多级封堵调驱,改善低渗透和中低渗透油藏的非均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双水相聚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41570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011365180.5

    申请日:2020-11-28

    Abstract: 双水相聚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及其制备方法,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作为聚合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聚乙二醇为增稠稳定剂采用双水相聚合技术合成P(AM/AMPS/NVP)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制备的双水相P(AM/AMPS/NVP)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抗盐耐温性能、吸水膨胀性能和粘弹性良好;双水相P(AM/AMPS/NVP)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粘度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由清水、盐水配制稀释,在泵的作用下,较低压力即可顺利进入地层深部,可在低渗透和中低渗透油藏油田深度调驱调剖方面得到应用。

    双水相聚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41570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365180.5

    申请日:2020-11-28

    Abstract: 双水相聚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及其制备方法,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作为聚合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聚乙二醇为增稠稳定剂采用双水相聚合技术合成P(AM/AMPS/NVP)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制备的双水相P(AM/AMPS/NVP)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抗盐耐温性能、吸水膨胀性能和粘弹性良好;双水相P(AM/AMPS/NVP)三元共聚物纳米微球乳胶粘度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由清水、盐水配制稀释,在泵的作用下,较低压力即可顺利进入地层深部,可在低渗透和中低渗透油藏油田深度调驱调剖方面得到应用。

    废润滑油环保再生方法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24702B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510968886.3

    申请日:2015-12-22

    Abstract: 废润滑油环保再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废润滑油中加入沉降剂及破乳剂,恒温在50~80℃条件下,对废润滑油中的添加剂、金属离子、大分子胶质及沥青质进行沉降,沉降时间为6~48h;步骤2,沉降结束后,取上层的油相,加入质量比0.5~4%的甲苯磺酸和3~8%的活性炭,在50~80℃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的脱酸及脱色,时间为3~5h;步骤3,对脱色后的油品,进行离心分离或者过滤,除去脱色剂;步骤4、过滤后油品进行减压蒸馏,负压不大于‑0.8Mpa,温度150~160℃去掉轻组分,蒸馏至闪点大于180℃,得到再生后成品基础油;具有工艺方法环保、简捷的特点。

    废润滑油环保再生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524702A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510968886.3

    申请日:2015-12-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0M175/00 C10M175/0033 C10M175/0058

    Abstract: 废润滑油环保再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废润滑油中加入沉降剂及破乳剂,恒温在50~80℃条件下,对废润滑油中的添加剂、金属离子、大分子胶质及沥青质进行沉降,沉降时间为6~48h;步骤2,沉降结束后,取上层的油相,加入质量比0.5~4%的甲苯磺酸和3~8%的活性炭,在50~80℃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的脱酸及脱色,时间为3~5h;步骤3,对脱色后的油品,进行离心分离或者过滤,除去脱色剂;步骤4、过滤后油品进行减压蒸馏,负压不大于-0.8Mpa,温度150~160℃去掉轻组分,蒸馏至闪点大于180℃,得到再生后成品基础油;具有工艺方法环保、简捷的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