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减材复合制造零件变形的预测及控制方法与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3158368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110409523.1

    申请日:2021-04-16

    Inventor: 薛飞 郭张远 张旗

    Abstract: 一种增减材复合制造零件变形的预测及控制方法与设备,对目标零件模型进行特征识别、特征分解并确定打印参数;对模型进行等效加载的有限元热力耦合分析;根据仿真结果进行模型反变形优化设计;通过迭代的方式确定优化后的最终零件结构模型。本发明将现在普遍采用的逐个单元激活结合高斯移动热源的方法,通过能量等效的方式转化为逐层生死单元激活的表面热流加载。仿真过程使用生死单元进行仿真,先将所有单元“杀死”,即将刚度变为0,后续通过激活其刚度使其变为“生”的状态。相比于当前其他生死单元模拟仿真增材制造的方法,本发明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加快计算速度,从而能实现对较大零件的整体仿真,快速得到整体的温度场‑应力场‑位移场。

    一种自由曲面双刀加工的后置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15353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910806723.3

    申请日:2019-08-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由曲面双刀加工的后置处理方法,包括将第一刀具和第二刀具分别位于待加工工件的两侧,对刀具进行布局;将刀位文件分离为刀具对应曲面上的切触点位置和刀轴矢量信息;建立机床双刀具的运动链,并建立机床中第一刀具和第二刀具的正向运动学方程和刀具姿态及位置表达式;计算工件回转轴和刀具摆轴的旋转角度,以及第一刀具和第二刀具对应直线轴的位移量,得到相对加工坐标系的位置;连续读取刀位文件,形成机床加工的数控程序,使刀具完成对工件两个曲面的加工;本发明通过刀位文件信息转化为机床两个旋转轴的角度量、六个直线轴的位移量,并转换为机床可识别的数控加工程序,解决了工件回转角度下生成双刀加工数控程序的难题。

    一种核壳结构纳米棒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76941B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710480199.6

    申请日:2017-06-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了一种TiO2@Cd0.9Zn0.1S核壳结构纳米棒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S1.将Cd0.9Zn0.1S纳米棒分散于含乙二醇水溶液中,得到悬浮液;S2.将一定量的钛酸四丁酯溶解于乙二醇中,快速加入前述的悬浮液中;S3.将步骤S2所获得产物洗涤、干燥,获得目标产品。本发明制备得到的TiO2@Cd0.9Zn0.1S核壳结构纳米棒光催化剂,由于TiO2壳层包覆严密且无缺陷,不仅使得Cd0.9Zn0.1S光催化剂的稳定性有大幅提升,同时由于II型能带结构的形成,光催化活性也进一步提高。

    一种金属增材制造过程中细化组织晶粒的装置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02229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1039062.2

    申请日:2019-10-29

    Abstract: 一种金属增材制造过程中细化组织晶粒的装置与方法,装置包括主激光器和辅助激光器,主激光光路和辅助激光光路通过合光镜将激光传递至同一个汇聚镜,由汇聚镜生成主激光光斑和辅助激光光斑组成的复合激光光斑;辅助激光光斑小于主激光光斑且能够在主激光光斑当中进行运动。本发明通过主激光光斑形成熔池,辅助激光光斑形成匙孔,使匙孔以特定形式运动,起到搅拌熔池的作用,从而细化组织晶粒。本发明匙孔的深度和形状可以通过对辅助激光参数的调节来调整。本发明对激光金属沉积过程中所使用的基体和粉末没有限制,适用于任意形式的成形运动,细化组织晶粒时不需要熔覆一层后重复一遍轨迹,效率高。

    一种薄壁叶片卧式对顶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65688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1910856513.5

    申请日:2019-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壁叶片卧式对顶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包括床身,床身上安装有用于夹持工件的第一回转工作台和第二回转工作台;工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给机构,进给机构上安装有摆头,摆头的内侧安装有电主轴,电主轴上安装有第一铣刀;所述工件的另一侧设置第二进给机构,第二进给机构上安装有可自身旋转的动力刀盘,动力刀盘的动力刀头上安装有与第一铣刀同步对工件对顶铣削的第二铣刀。本发明由于在传统单刀铣削加工装置上增加了动力刀盘,使第二铣刀安装在动力刀盘上与第一铣刀一同对工件进行对顶铣削,减小了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同时提高了加工效率;本发明的加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操作性强,安全可靠,且叶片合格率高。

    一种激光熔覆成形高度误差在线监控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879603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210535729.3

    申请日:2022-05-17

    Inventor: 薛飞 杨帆 刘昊

    Abstract: 一种激光熔覆成形高度误差在线监控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在激光熔覆成形过程中实时监测熔池的状态,并根据熔池的尺寸信息解析出成形高度;根据成形零件的设计尺寸分析成形高度误差,并判断成形过程是否出现异常;根据成形高度误差补偿区间评价单层成形高度,并控制熔覆喷头对成形高度误差进行动态抬升补偿,使成形零件最终的成形尺寸与设计尺寸相一致。本发明通过对成形高度的实时监测和对成形高度误差在线分析,以零件设计尺寸为控制目标,以熔覆喷头工作距离变化的稳定性为约束条件,动态控制熔覆喷头的抬升高度,补偿已产生的成形高度误差,解决了成形高度误差累积及成形零件精度较差的问题。

    一种超临界水循环流化床气化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88654B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1910354884.3

    申请日:2019-04-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水循环流化床气化系统及方法,包括第一水箱、第一高压柱塞泵、第二高压柱塞泵、第三高压柱塞泵、排渣泵、返料泵、储料罐、第一加料器、第二加料器、排渣器、排渣冷却器、提升管、旋风分离器、立管、返料阀、脉冲阻尼器、回热器、冷却器、预热器、背压阀、气液分离器、湿式气体流量计、第二水箱、冷却塔、冷却水泵以及多个阀门、温度压力测控系统。本发明采用超临界水循环流化床作为反应器,与鼓泡流化床相比,具有更高的操作气速,可以实现高气速、高的煤通量和高的煤浓度的气化,大大提高了气化炉的效率和能力;同时床层近似无气泡,减轻了气化炉几何结构的影响,使装置易于大型化放大。

    一种适用于腹腔镜下胆肠吻合的磁吻合器

    公开(公告)号:CN106236174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1610711585.7

    申请日:2016-08-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腹腔镜下胆肠吻合的磁吻合器,包括磁吻合器本体,所述磁吻合器本体包括磁吻合头和与所述磁吻合头配合使用的吻合器;所述磁吻合头可更换使用;所述吻合器可重复使用;所述磁吻合头包括第一磁环体和第二磁环体;所述吻合器包括操作手柄、吻合器杆、磁环释放装置、吻合器杆转向调节装置及螺纹调节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腹腔镜下胆肠吻合的磁吻合器,其将腹腔镜技术的微创特点与磁压榨吻合技术的诸多优势相结合,其可实现快速、安全、吻合口无异物残留的腹腔镜下胆肠吻合。

    一种自热型煤炭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制氢反应器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54454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454070.9

    申请日:2022-04-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热型煤炭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制氢反应器及方法,包括:反应段主体,反应段主体内同轴设置有呈管状结构的隔板;所述隔板下端呈封口设置,上端呈开口设置;隔板的下端连接有氧化段出口管;反应段主体底部连接有下端盖,顶部连接有上端盖;下端盖上设置有超临界水入口,上端盖上设置有加氧管,加氧管伸入隔板内;反应段主体的中下部设置有用于加煤浆的加料管。本发明用一个套管形式的反应器将气化与氧化整合,隔板外部与反应段主体构成的环形区域为气化区,隔板内为氧化区,两区在隔板上端的开口处相通。氧化区反应释放的热量通过隔板传导至气化区,实现气化与氢氧化的耦合自供热,减少外部加热设备的经济投入。

    一种提高电弧增材构件热力分析有限元数值计算效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48072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910533300.9

    申请日:2019-06-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电弧增材构件热力分析有限元数值计算效率方法,本发明提出了“模型分割‑迭代计算”新流程,将大型构件的全尺寸模型按照结构特征和成形工艺分割为若干个子模型,子模型n‑1的热分析计算结果作为子模型n热分析的初始条件,依次迭代计算,降低了计算前期大量沉积区“死”单元的负面作用,同时热分析与结构分析在现实时间中几乎同时进行,全尺寸模型的结构分析可在子模型1热分析结束时即开始,使得热力间接耦合计算具有了“并行计算”的特征,计算效率显著提升。本发明可以广泛用于大尺寸电弧增材构件的热‑力场分布预测,对有限元数值计算在工程上的推广应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