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导电且内部连续的石墨烯杂化膜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82105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011329617.X

    申请日:2020-11-24

    Abstract: 一种高导电且内部连续的石墨烯杂化膜制备方法,先通过氧化石墨烯与金属纳米颗粒的杂化,将相邻的氧化石墨烯片通过金属纳米颗粒包裹交联起来,减小氧化石墨烯片之间的界面电阻;再利用化学还原或低温热处理对杂化膜进行预还原,使其具有导电性能;最后通过电加热对杂化膜进行800℃‑2000℃的热还原,还原后的石墨烯杂化膜电导率与超高温石墨化处理后的石墨烯膜在同一个数量级105S/m;本发明减少了时间成本,同时也解决了高温炉的尺寸对杂化膜大小的限制。

    低成本的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3D打印构件后固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79077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210089951.5

    申请日:2022-01-25

    Abstract: 一种低成本的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3D打印构件后固化方法,先在带有密集小孔的打印平台上,进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构件的3D打印;然后在构件表面重复浸渍形成多层固态硅橡胶膜,将构件完全包裹并在其表面形成柔性界面,并用针在固态硅橡胶膜上均匀扎孔;再将打印平台及构件整体取下,制成由真空袋包裹定型的粉末材料包埋的固态硅橡胶膜包覆构件,最后对真空包裹持续抽真空保持挤压定型并利用加热设备分段梯度加热完成固化反应,去除粉末及固态硅橡胶膜后得到固化完成后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品;本发明保证树脂充分流动及纤维充分浸润的同时,降低构件孔隙率,并维持构件原有成型形状不变;具有低成本、可回收、绿色环保的优点。

    一种基于3D打印的变刚度夹芯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49670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368727.7

    申请日:2020-11-27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3D打印的变刚度夹芯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成型方法,属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通过改变夹层结构中芯材的壁厚、分布均匀性、几何形状实现变刚度夹层结构设计。本发明的成型方法首先建立夹层结构三维数模,根据工况条件分析零件受载后的应力分布情况,优化芯材厚度、密度分布,然后利用连续纤维增材制造工艺实现夹层结构的一体化制备。本发明所设计的变刚度夹层结构根据工况的不同使得不同区域法向横截面上结构的刚度、强度大小不同,拓展了夹层复合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为夹层结构轻量化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同时本发明所提出的制造方法,可以实现复杂变刚度夹层复合材料结构一体化成型,提升零件制造效率与质量。

    一种高导热绝缘氮化硼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85190B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810291366.7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导热绝缘氮化硼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氮化硼粉末的分散液加入铺有玻璃纤维毡的抽滤容器的滤芯上,抽滤得氮化硼/玻璃纤维毡混合物;2)将氮化硼/玻璃纤维毡混合物冻干,得到预成型体;3)预成型体放入到模具上,按照复合材料真空导入工艺,对预成型体进行密封,然后注入树脂基体,固化成型后得氮化硼复合材料。该方法能够用于制备较大尺寸的氮化硼复合材料,且制备工艺重现性好,制备的氮化硼复合材料不容易出现裂纹,在复合材料内部氮化硼形成逐层堆积的密实结构,在保证复合材料绝缘特性同时提高其面内导热性能。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电流加热LOM制造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130243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810920019.6

    申请日:2018-08-14

    Abstract: 一种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电流加热LOM制造方法及装置,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预浸带输送至工作平台上部,工作平台向上运动贴合预浸带,压板机构向下运动将预浸带压紧在工作平台上,同时压板两端电极对压紧区域预浸带加电,待压紧区域预浸带发热固化后,压板机构向上运动脱离预浸带,激光发射器沿三维模型截面轮廓线进行切割预浸带,轮廓线外部切割成细小碎片,切割完成后,工作平台下降脱离预浸带,然后重新输送完整预浸带至工作平台上部,同时经切割后残留的预浸带由收卷料筒收起,即完成单层成型和固化,循环此过程直到完成整个三维实体构件的成型和固化,即获得所需三维实体构件;本发明成型方式迅速、无支撑;固化技术低耗、节能。

    一种多频谱复合吸波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46547A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810285075.7

    申请日:2018-04-02

    Abstract: 一种多频谱复合吸波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以有机硅改性剂,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制备改性氧化石墨烯;取氧化石墨烯溶于无水乙醇中,倒入烧瓶,将烧瓶放入油浴锅中缓慢滴加氨类有机硅改性剂,反应得到改性氧化石墨烯;步骤二:将得到的改性氧化石墨烯分散于乙二醇中,形成改性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将FeCl3·6H2O、醋酸盐和聚乙二醇相互混合后再加入改性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进行搅拌;步骤三:以乙二醇为溶剂,水热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改性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吸波剂。

    一种高导热绝缘氮化硼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85190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291366.7

    申请日:2018-04-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导热绝缘氮化硼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氮化硼粉末的分散液加入铺有玻璃纤维毡的抽滤容器的滤芯上,抽滤得氮化硼/玻璃纤维毡混合物;2)将氮化硼/玻璃纤维毡混合物冻干,得到预成型体;3)预成型体放入到模具上,按照复合材料真空导入工艺,对预成型体进行密封,然后注入树脂基体,固化成型后得氮化硼复合材料。该方法能够用于制备较大尺寸的氮化硼复合材料,且制备工艺重现性好,制备的氮化硼复合材料不容易出现裂纹,在复合材料内部氮化硼形成逐层堆积的密实结构,在保证复合材料绝缘特性同时提高其面内导热性能。

    利用旋转机械启停车瞬态信号特征的动力学参数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67105B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510221157.1

    申请日:2015-0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旋转机械启停车瞬态信号特征的动力学参数识别方法,包括:1)采集转子启停车过程的振动信号和键相信号;2)对步骤1)采集到的振动信号进行滤波,得到的基频振动分量;3)提取步骤2)得到的基频振动分量的共振点后的拍峰值点及拍谷值点,分别绘制拍峰值点曲线及拍谷值点曲线,并计算绘制拍峰值点曲线及拍谷值点曲线的均值曲线;4)利用步骤3)提取的拍峰值点曲线减掉步骤3)提取的均值曲线得到一条振动幅值衰减曲线,以此来估计系统的动力学参数。本发明通过分析转子启停车瞬态振动信号在临界转速附近区域后的振动信号,从时域信号中估计系统动力学参数,避免复杂的频域扫频等方法,实现系统参数的“在线”测量。

    一种增强PI涂层光纤与环氧树脂界面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92491B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410222675.0

    申请日:2014-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PI涂层光纤与环氧树脂界面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先将PI涂层光纤在五乙烯六胺溶液中超声处理,再在红外灯下加热干燥,即完成了对PI涂层光纤的表面处理。该处理装置包括若干用于传送和导向PI涂层光纤的滚轮,以及沿PI涂层光纤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水浴加热箱和红外灯,水浴加热箱内装有五乙烯六胺溶液,且水浴加热箱内设有超声波振动棒。本发明提出的增强PI涂层光纤与环氧树脂界面的处理方法可以增强聚酰亚胺涂层光纤与环氧树脂的界面强度,降低光纤的植入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可以提高植入复合材料的光纤传感器的检测寿命与检测精度。

    一种微波超声共处理碳纤维表面的化学改性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032565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267393.2

    申请日:2014-06-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超声共处理碳纤维表面的化学改性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先对碳纤维预处理,去除碳纤维中的定型剂;再酸化处理;将酸化后的碳纤维加入到化学改性溶液中,超声预分散,再加入反应引发剂,进行微波辐射,即完成化学改性。该装置包括具有控温系统的水箱,水箱内设有用于装化学改性溶液的容腔,水箱的底部设有超声发生器,水箱的上方设有可透射微波的封闭盖,封闭盖的上方设有微波发生器。本发明成本低、操作简单、适用性强、效率高、处理效果优良,不仅能增加碳纤维表面粗糙度,也可在碳纤维表面引入特定的反应官能团,改善碳纤维表面浸润性,增加碳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结合强度,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