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深层煤岩气压后煤粉临界流速及优化返排速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23131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165900.X

    申请日:2025-02-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计算深层煤岩气压后煤粉临界流速及优化返排速度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深层煤岩气地质研究获取地质特征参数,确定初始和边界条件。然后,基于这些参数,结合达西滤失模型、连续性方程和物质平衡方程,建立深层煤岩气渗流模型,求解压裂过程中地层参数分布。接着,根据孔隙压力分布,利用应力平衡方程计算压裂后储层内应力场,并更新孔隙度与渗透率。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基质孔隙内和水力裂缝内的煤粉临界启动流速模型。最后,结合模拟的流体流动速度和煤粉临界流速,以排出裂缝内煤粉、控制基质孔隙内煤粉不流动为目标,优化返排流速。本发明可预测返排过程中煤粉的临界启动流速及优化施工参数,为深层煤岩气开发提供指导。

    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深层煤岩气压后返排油嘴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76130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052879.2

    申请日:2025-0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深层煤岩气压后返排油嘴优化方法,属于煤岩气开采技术领域。针对深层煤岩气开发中返排液流速控制难题,该方法通过建立基质与裂缝内渗流、井筒内两相流动模型,综合考虑煤粉、支撑剂运移及煤层割理裂缝影响,优化井口油嘴尺寸,降低煤粉堵塞裂缝概率,提高裂缝导流能力。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建立多段多簇压裂‑返排模型、油嘴井筒流动模型、裂缝内支撑剂与煤粉临界流动模型,并根据储层IPR曲线优化油嘴尺寸范围,以适应地层压力变化,相比于传统方法,本发明在提高压裂改造效率和煤岩气高效开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深层煤岩气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种预测海洋水合物储层任意斜井水力压裂破裂压力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3496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16222.9

    申请日:2024-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测海洋水合物储层任意斜井水力压裂破裂压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建立原地应力坐标下的三向主应力计算模型,并进行应力变换得到井筒壁面任一点的地应力表征关系;基于应力叠加原理将原地应力、注液压力和渗滤压力叠加得到任意斜井井壁周围任一点的应力分布计算模型,计算斜井井筒极坐标系下的三向主应力;建立预测海洋水合物储层水力压裂的破裂压力计算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迭代计算计算方法运用迭代算法计算海洋水合物储层破裂压力。本发明实现了对水合物储层任意斜井水力压裂破裂压力的定量预测,填补了预测海洋水合物储层任意斜井水力压裂破裂压力的技术空白,为正确设计和顺利实施海洋水合物储层增产改造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种基于统一强度理论预测水压致裂压力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9224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826960.3

    申请日:2024-12-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统一强度理论预测水压致裂压力的方法,包括收集目标储层的就地应力场数据、地层流体压力和岩石力学参数;根据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材料拉压比参数和岩体抗张强度;根据岩体孔弹性介质中的有效应力计算公式确定水压致裂时井壁承受的三向有效主应力相对大小顺序;根据三向有效主应力相对大小顺序确定对应的应力模式以及三向有效主应力的计算系数;采用统一强度理论建立水压致裂压力计算模型;根据水压致裂压力计算模型以及三向有效主应力的计算系数计算破裂压力;进行破裂压力与应力模式一致性校核确定水压致裂岩体的破裂压力。本发明填补了综合考虑正应力和剪应力影响预测水压致裂压力的空白;提高了预测水力压裂岩体的破裂压力的准确性。

    一种计算深层煤岩气压后煤粉临界流速及优化返排速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2313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510165900.X

    申请日:2025-02-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计算深层煤岩气压后煤粉临界流速及优化返排速度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深层煤岩气地质研究获取地质特征参数,确定初始和边界条件。然后,基于这些参数,结合达西滤失模型、连续性方程和物质平衡方程,建立深层煤岩气渗流模型,求解压裂过程中地层参数分布。接着,根据孔隙压力分布,利用应力平衡方程计算压裂后储层内应力场,并更新孔隙度与渗透率。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基质孔隙内和水力裂缝内的煤粉临界启动流速模型。最后,结合模拟的流体流动速度和煤粉临界流速,以排出裂缝内煤粉、控制基质孔隙内煤粉不流动为目标,优化返排流速。本发明可预测返排过程中煤粉的临界启动流速及优化施工参数,为深层煤岩气开发提供指导。

    一种计算页岩储层水平两向主应力差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4713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27158.6

    申请日:2024-12-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算页岩储层水平两向主应力差的方法,属于非常规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算页岩储层水平两向主应力差的方法,包括收集压裂井目的层测试压裂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序列集;确定页岩储层的天然裂缝逼近角;根据压裂井目的层测试压裂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序列集计算时间函数G;绘制p‑G、dp/dG‑G和G.dp/dG‑G关系曲线,并确定主裂缝地面闭合压力和天然裂缝地面闭合压力;计算地层水平最小主应力和作用于天然裂缝面的法向应力;计算储层水平两向应力差。本发明无需进行专门的取芯和矿场测试,不仅显著节约了开展岩心测试的巨大投入,而且大大提高了水平两向应力差的获取精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深层煤岩气压后返排油嘴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7613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510052879.2

    申请日:2025-0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深层煤岩气压后返排油嘴优化方法,属于煤岩气开采技术领域。针对深层煤岩气开发中返排液流速控制难题,该方法通过建立基质与裂缝内渗流、井筒内两相流动模型,综合考虑煤粉、支撑剂运移及煤层割理裂缝影响,优化井口油嘴尺寸,降低煤粉堵塞裂缝概率,提高裂缝导流能力。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建立多段多簇压裂‑返排模型、油嘴井筒流动模型、裂缝内支撑剂与煤粉临界流动模型,并根据储层IPR曲线优化油嘴尺寸范围,以适应地层压力变化,相比于传统方法,本发明在提高压裂改造效率和煤岩气高效开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深层煤岩气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种预测水合物储层直井水力压裂破裂压力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3496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16645.0

    申请日:2024-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测水合物储层直井水力压裂破裂压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基于岩石非线弹性变形特征构建就地应力场计算模型;在极坐标系下考虑开发过程钻井井眼的诱导应力、高压注液的诱导应力、孔隙介质中稳定渗流的附加应力增量构建井壁主应力计算模型;按照主应力相对大小关系划分为三类应力模式;采用Mohr‑Columb准则建立三类应力模式下水合物储层水力压裂的破裂压力计算模型;通过校核水合物储层破裂时的应力模式预测确定水合物储层水力压裂的破裂压力,实现了对水合物储层直井水力压裂破裂压力的定量预测。本发明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正确设计和顺利实施水合物储层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种大学化学实验用搅拌棒

    公开(公告)号:CN212189153U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20814886.4

    申请日:2020-05-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学化学实验用搅拌棒,包括调速旋钮、玻璃杆、圆柱槽、干电池、微型调速器、微型马达、玻璃管、条形通孔、条形搅板、按压开关、弧形条孔、细杆、条形凹槽和电加热丝。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改变了传统搅拌棒的单一结构,且结构轻巧,便于实验人员手持操作使用,通过旋转的且呈螺旋分布安装的四个条形搅拌旋转,使得溶液经条形通孔进入玻璃管内再从弧形条孔流出至实验容器内底部,有利于对溶液进行合适温度的加热,同时便于加快相应颗粒物质的溶解,通过通电产生热量的电加热丝对溶液进行加热且在整体旋转搅拌的作用下,达到边搅拌边加热的效果。

    一种石油压裂酸化用酸性混合液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2151745U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20814891.5

    申请日:2020-05-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油压裂酸化用酸性混合液处理装置,包括罐体、水泵、进水管、连通管、固定管、喷头、搅拌轴、电机、搅拌杆、凹槽、弹簧、侧板、滤网筒、安装板、调节杆、活动槽、限位板、过滤网、排液管和阀门。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将酸性混合液加入罐体的内部,通过水泵将酸碱中和用的碱性溶液吸入,通过进水管和连通管输送至固定管内,通过固定管连通的喷头将碱性溶液均匀的喷入罐体内,通过启动电机,电机通过搅拌轴带动若干个搅拌杆转动,从而使酸性混合液与碱性溶液充分混合,继而加快中和反应的速度,提高处理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