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45292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111566019.9
申请日:2021-12-20
Applicant: 西南林业大学 ,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辣木瑙螟性信息素引诱剂,引诱剂包括有效成分为(Z)‑7‑十六碳烯醛、(Z)‑11‑十六碳烯醛和(Z)‑11‑十六碳烯‑1‑醇,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1:1。本发明可用于虫情测报,干扰交配或大量诱捕辣木瑙螟,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友好、安全,使用方便,成本低,能有效防治辣木瑙螟,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4126580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410313527.X
申请日:2014-07-02
Applicant: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西南林业大学 , 泽桑梓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薇甘菊颈盲蝽成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其是将香叶烯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直至浓度为10-4g/mL。对薇甘菊颈盲蝽雌雄成虫均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本发明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制作工艺简单的优点。可用于诱捕、聚集薇甘菊颈盲蝽成虫防控薇甘菊,持续控制薇甘菊的扩散和蔓延,为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产品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9757249B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1910225806.3
申请日:2019-03-25
Applicant: 西南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化工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利用氯吡脲类组合外源激素清除薇甘菊的方法,以配制1L浓度为50ppm的清除剂为例,包括如下步骤:S1、称取50mg氯吡脲、50mg吲哚乙酸和50mg赤霉素,将其溶于5mL乙醇中;S2、把S1中的混合物料放置到1L容量瓶中;S3、向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1L,得到50ppm的清除剂;S4、将以上清除剂溶液转移至2L大烧杯中;S5、在2L大烧杯中加入1mL聚乙二醇400和1mL吐温4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6、将S5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40分钟,得到组合激素清除剂;采用的组合外源激素清除薇甘菊,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薇甘菊防治方法,其使用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是无污染的可持续性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322239B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410434659.8
申请日:2014-08-29
Applicant: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西南林业大学 , 泽桑梓
IPC: A01G22/6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麻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将麻竹株行距按照3m×4m~5m×6m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麻竹生长的区域,抚育麻竹3~4年,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持续遏制薇甘菊。本发明提供的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除了能够完全遏制薇甘菊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还能收获麻竹的竹材、竹笋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推广的特点;生态效益、观赏价值显著,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757249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910225806.3
申请日:2019-03-25
Applicant: 西南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化工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利用氯吡脲类组合外源激素清除薇甘菊的方法,以配制1L浓度为50ppm的清除剂为例,包括如下步骤:S1、称取50mg氯吡脲、50mg吲哚乙酸和50mg赤霉素,将其溶于5mL乙醇中;S2、把S1中的混合物料放置到1L容量瓶中;S3、向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1L,得到50ppm的清除剂;S4、将以上清除剂溶液转移至2L大烧杯中;S5、在2L大烧杯中加入1mL聚乙二醇400和1mL吐温4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6、将S5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40分钟,得到组合激素清除剂;采用的组合外源激素清除薇甘菊,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薇甘菊防治方法,其使用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是无污染的可持续性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126580A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410313527.X
申请日:2014-07-02
Applicant: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西南林业大学 , 泽桑梓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薇甘菊颈盲蝽成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其是将香叶烯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直至浓度为10-4g/mL。对薇甘菊颈盲蝽雌雄成虫均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本发明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制作工艺简单的优点。可用于诱捕、聚集薇甘菊颈盲蝽成虫防控薇甘菊,持续控制薇甘菊的扩散和蔓延,为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产品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4082013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10343674.1
申请日:2014-07-18
Applicant: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西南林业大学 , 泽桑梓
IPC: A01G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勃氏甜龙竹按3m~6m×4m~6m的株距和行距,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抚育勃氏甜龙竹2~3年,即可逐步替代薇甘菊生长蔓延,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本发明提供的控制薇甘菊的方法,除了能够完全遏制薇甘菊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还能收获勃氏甜龙竹的竹材、竹笋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学习掌握、易推广的特点;生态效益、观赏价值显著,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026123A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410304407.3
申请日:2014-06-30
Abstract: 防治云南切梢小蠹复合孢子可湿性粉剂及制备方法,它是以木薯淀粉和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在过硫酸铵的引发下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制备接枝共聚粗产物经纯化得到木薯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保水剂并粉碎成100目粉末,按质量比m保水剂:m孢子=1000:1将保水剂粉末和粉拟青霉孢子充分混合,35~40℃干燥制得可湿性粉剂。室内实验表明,以可湿性粉剂处理云南松段木时,云南切梢小蠹的平均死亡率达78.3%,校正死亡率达77.2%。
-
公开(公告)号:CN119570803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823423.3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西南林业大学
IPC: C12N15/12 , C07K14/435 , C12N15/11 , C12N15/70 , C12N1/21 , A01N57/16 , A01N63/60 , A01N63/20 , A01P7/04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基因和蛋白工程以及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黄带犀猎蝽毒液中表达的CUB结构域蛋白ScCUB3及其编码的核酸序列和功能研究,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毒液CUB结构域蛋白ScCUB3的c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编码的氨基酸如SEQ ID No.2所示,该黄带犀猎蝽毒液CUB结构域蛋白ScCUB3通过大肠杆菌体外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能用于抑制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血淋巴的黑色素化,影响其免疫反应,降低生存能力。同时,通过口服该重组蛋白能降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和蛹的重量;通过注射该重组蛋白能杀死草地贪夜蛾蛹。这为开发新型生物防治杀虫剂提供重要资源和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9757248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910225730.4
申请日:2019-03-25
Applicant: 西南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利用组合外源激素抑制薇甘菊开花的方法,以配制1L浓度为10ppm的调节剂为例,包括如下步骤:S1、称取10mg吲哚乙酸和10mg赤霉素,将其溶于3mL乙醇中;S2、将S1溶液转移至1L容量瓶中;S3、向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1L,得到10ppm的调节剂;S4、将S3制得的调节剂溶液转移至2L大烧杯中;S5、在2L大烧杯中加入1mL聚乙二醇600和1mL吐温2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6、将S5中的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30分钟,得到组合激素调节剂;本发明采用的外源激素调控方法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抑制薇甘菊开花结实的方法,从种子传播上控制薇甘菊的蔓延,其使用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下,无污染的可持续性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