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进气道

    公开(公告)号:CN107061010B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710179157.9

    申请日:2017-03-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进气道,包括变结构进气道内压缩段,该进气道内压缩段底板由前到后包括通过第二转动装置相连接的内收缩段底板和喉道段底板;进气道内压缩段前端连通有进气道前体段,该进气道前体段的底板为进气道前体底板,进气道前体底板的后端与收缩段底板的前端通过第一转动装置相连接;在自由射流马赫数升高时,内收缩段底板以第一转动装置为转动轴,朝向进气道内压缩段腔体内转动;同时,喉道段底板以第二转动装置为转动轴,向远离进气道内压缩段腔体的方向转动。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进气道有效地改善引射、亚燃模态下的工作性能,同时不会引起进气道在超燃模态下性能损失。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隔离段结构设计

    公开(公告)号:CN105351100B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510716986.7

    申请日:2015-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隔离段结构设计,在进气道隔离段最小截面位于喉道段内的约束下,通过改进隔离段有效流通域截面积,将进气道喉道段截面积增加至等同于燃烧室入口截面积,在进气道火箭支板段实现有效流通域等截面积流通,并将进气道火箭支板段后的等直段改型为收缩段,以匹配燃烧室入口截面;确保进气道隔离段最小截面积位于喉道段内;进气道隔离段降低了进气道的起动马赫数,提高了进气道在引射、亚燃模态下的流量系数和其它性能参数。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隔离段设计拓展性强,根据不同燃烧室入口截面尺寸对进气道隔离段进行设计,可有效地拓宽进气道的工作范围,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尾喷管

    公开(公告)号:CN103790735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410035096.5

    申请日:2014-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尾喷管,根据在引射模态下尾喷管内部流场处于过膨胀状态而在亚燃/超燃模态下尾喷管内部流场处于欠膨胀状态,通过电机驱动上盖板,使位于飞行器后体内的吸除槽孔处于开启或关闭的状态;当发动机在非设计点下工作时,喷管上壁面的吸除槽孔开启,当在设计点下工作时,喷管上壁面的吸除槽孔关闭,改善了喷管在引射模态下的工作性能,同时又保证了喷管在亚燃/超燃模态下的工作性能不产生损失。本发明拓展性强,可根据尾喷管的实际几何结构、工作包线和工作性能需要,设计具有不同截面积的吸除槽孔;以及依据喷管实际结构尺寸对吸除槽孔进行布局,改善喷管在非设计点下的工作性能。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几何侧压式进气道

    公开(公告)号:CN105156212B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10648492.X

    申请日:2015-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几何侧压式进气道,采用变几何方式分级调节,保证在1.5~7Ma工作范围内进气道均有较优的性能。变几何侧压式进气道通过降低低马赫数捕获空气量,来实现进气道低马赫数起动,通过转动第二顶压板,辅通道打开,部分气流引入燃烧室末端,降低引射模态进气道阻力的同时,引入燃烧室末端的气流抑制尾喷管过膨胀来增大推力,从而大幅提升整个发动机性能,降低引射模态燃料消耗率。亚超燃模态工作时,辅通道关闭,前后移动唇口板覆盖遮挡一定的压差溢流窗,有效提高进气道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侧压式进气道具有简单、易实现的优势,且能保证进气道在整个发动机工作区间具有较优的性能。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吸除控制进气道

    公开(公告)号:CN105221266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717638.1

    申请日:2015-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吸除控制进气道,包括前体预压缩段、内压缩段及隔离段的进气道型面,其中进气道内收缩段上表面设置面积可调吸除区。在发动机总体给定进气道型面的约束下,根据无粘进气道理论所提出的变吸除控制结构方案,在不增加复杂装置的前提下,降低进气道的起动马赫数;当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转入亚燃模态前,进气道内收缩段作为吸除区全部开放;当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转入亚燃模态后,进气道内收缩段吸除区逐渐关闭。变吸除控制进气道结构提高了进气道在引射模态、亚燃模态下的流量系数和其它性能参数;拓宽了火箭基组合循环进气道的工作范围,同时保证进气道在超燃模态下仍具有良好的性能。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吸除控制进气道

    公开(公告)号:CN105221266B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10717638.1

    申请日:2015-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吸除控制进气道,包括前体预压缩段、内压缩段及隔离段的进气道型面,其中进气道内收缩段上表面设置面积可调吸除区。在发动机总体给定进气道型面的约束下,根据无粘进气道理论所提出的变吸除控制结构方案,在不增加复杂装置的前提下,降低进气道的起动马赫数;当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转入亚燃模态前,进气道内收缩段作为吸除区全部开放;当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转入亚燃模态后,进气道内收缩段吸除区逐渐关闭。变吸除控制进气道结构提高了进气道在引射模态、亚燃模态下的流量系数和其它性能参数;拓宽了火箭基组合循环进气道的工作范围,同时保证进气道在超燃模态下仍具有良好的性能。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进气道

    公开(公告)号:CN107061010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179157.9

    申请日:2017-03-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C7/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进气道,包括变结构进气道内压缩段,该进气道内压缩段底板由前到后包括通过第二转动装置相连接的内收缩段底板和喉道段底板;进气道内压缩段前端连通有进气道前体段,该进气道前体段的底板为进气道前体底板,进气道前体底板的后端与收缩段底板的前端通过第一转动装置相连接;在自由射流马赫数升高时,内收缩段底板以第一转动装置为转动轴,朝向进气道内压缩段腔体内转动;同时,喉道段底板以第二转动装置为转动轴,向远离进气道内压缩段腔体的方向转动。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进气道有效地改善引射、亚燃模态下的工作性能,同时不会引起进气道在超燃模态下性能损失。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隔离段结构设计

    公开(公告)号:CN105351100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716986.7

    申请日:2015-10-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C7/042 F02K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隔离段结构设计,在进气道隔离段最小截面位于喉道段内的约束下,通过改进隔离段有效流通域截面积,将进气道喉道段截面积增加至等同于燃烧室入口截面积,在进气道火箭支板段实现有效流通域等截面积流通,并将进气道火箭支板段后的等直段改型为收缩段,以匹配燃烧室入口截面;确保进气道隔离段最小截面积位于喉道段内;进气道隔离段降低了进气道的起动马赫数,提高了进气道在引射、亚燃模态下的流量系数和其它性能参数。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隔离段设计拓展性强,根据不同燃烧室入口截面尺寸对进气道隔离段进行设计,可有效地拓宽进气道的工作范围,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几何侧压式进气道

    公开(公告)号:CN105156212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648492.X

    申请日:2015-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几何侧压式进气道,采用变几何方式分级调节,保证在1.5~7Ma工作范围内进气道均有较优的性能。变几何侧压式进气道通过降低低马赫数捕获空气量,来实现进气道低马赫数起动,通过转动第二顶压板,辅通道打开,部分气流引入燃烧室末端,降低引射模态进气道阻力的同时,引入燃烧室末端的气流抑制尾喷管过膨胀来增大推力,从而大幅提升整个发动机性能,降低引射模态燃料消耗率。亚超燃模态工作时,辅通道关闭,前后移动唇口板覆盖遮挡一定的压差溢流窗,有效提高进气道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侧压式进气道具有简单、易实现的优势,且能保证进气道在整个发动机工作区间具有较优的性能。

    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尾喷管

    公开(公告)号:CN103790735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410035096.5

    申请日:2014-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变结构尾喷管,根据在引射模态下尾喷管内部流场处于过膨胀状态而在亚燃/超燃模态下尾喷管内部流场处于欠膨胀状态,通过电机驱动上盖板,使位于飞行器后体内的吸除槽孔处于开启或关闭的状态;当发动机在非设计点下工作时,喷管上壁面的吸除槽孔开启,当在设计点下工作时,喷管上壁面的吸除槽孔关闭,改善了喷管在引射模态下的工作性能,同时又保证了喷管在亚燃/超燃模态下的工作性能不产生损失。本发明拓展性强,可根据尾喷管的实际几何结构、工作包线和工作性能需要,设计具有不同截面积的吸除槽孔;以及依据喷管实际结构尺寸对吸除槽孔进行布局,改善喷管在非设计点下的工作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