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烟气中SO3的脱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54996B

    公开(公告)日:2023-06-16

    申请号:CN201710736752.8

    申请日:2017-08-24

    Inventor: 陈文瑞 王冬梅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煤电厂烟气中SO3的脱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步骤:检测SCR入口烟气温度和SCR入口烟气SO3浓度;判断SCR入口烟气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值,若是,则将预设SCR入口SO3最终检测值设置为第一预设最终检测值,若否,则将预设SO3最终检测值设置为第二预设最终检测值;计算出SCR入口理论碱性溶液流量值;将SCR入口的碱性溶液流量初步调整为SCR入口理论碱性溶液流量值;调节SCR入口的碱性溶液流量,直至检测的SCR入口烟气SO3浓度≤预设SCR入口SO3最终检测值。该控制方法能够避免因生成硫酸氢铵而堵塞SCR催化剂,从而延长SCR催化剂寿命,降低SCR催化剂最低活性温度。

    通过脱氯以控制脱硫废水排放的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310938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810354239.7

    申请日:2018-04-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通过脱氯以控制脱硫废水排放的方法和系统,方法是:在进行湿法脱硫之前,向除尘器之前的烟道中喷射碱性吸收剂,以与烟气中的气态氯反应生成含氯颗粒;烟气经除尘器除尘后,进行湿法脱硫之前,仍进行碱性吸收剂的喷射并收集形成的含氯颗粒;其中,碱性吸收剂的喷射量,根据烟气量、烟气中气态氯的含量、气态氯脱除效率确定。本方案是在进行湿法脱硫之前,通过酸碱中和反应脱除烟气中的气态氯,且喷射的碱性吸收剂量以将氯接近全部脱除为目的,反应后生成的含氯颗粒由除尘器脱除,进而无需向外排放废水,充分实现主动式的脱硫废水零排放。而且本方案为“两级脱氯”,可满足关于氯的含量指标规定,使得完全脱氯能够满足实际工业应用。

    一种用于双塔双循环脱硫的浆液喷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693612B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611085819.8

    申请日:2016-11-30

    Inventor: 陈文瑞 郑永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塔双循环脱硫的浆液喷淋系统,所述浆液喷淋系统增设了一条同时与一级吸收塔、二级吸收塔相连的第三喷淋管路;第三喷淋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循环泵的入口端设置有至少两台与一级吸收塔浆池相连的电动阀,至少两台与二级吸收塔浆池相连的电动阀;DSC控制装置设置于一级吸收塔的液位计、pH计、密度计和二级吸收塔的液位计、pH计、密度计的输出端,与第三喷淋管路上的电动阀连接,用以控制第三喷淋管路上电动阀的开启与关闭。本申请通过引入上述喷淋系统,实现两级吸收塔浆液的互通,并可以组成多种混流比例快速响应锅炉负荷变化、燃煤含硫量变化,保证脱硫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低浓度排放,同时实现两级吸收塔的液位平衡。

    用于干法水泥窑的烟气脱硝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080315B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510597989.3

    申请日:2015-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干法水泥窑的烟气脱硝系统,包括分解炉和SNCR脱硝装置;还包括:天然气燃烧器,其用于向所述分解炉内提供CO;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SNCR脱硝装置的脱硝参量超标时,开启所述天然气燃烧器,并控制天然气在所述天然气燃烧器内不完全燃烧以生成CO。该系统在煤种变化或炉窑工况调整时,仍能够保证脱硝效果,确保窑尾NOx排放和氨逃逸满足排放标准。

    一种三氧化硫烟气调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066158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598324.4

    申请日:2015-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氧化硫烟气调质系统,包括燃硫炉、转化塔和喷枪;所述燃硫炉只有一台;所述转化塔的数目与电除尘器数目一致,各所述转化塔分设于各所述锅炉的电除尘器的进口烟道附近;所述喷枪设置于所述转化塔的出口侧,且位于所述进口烟道内;所述燃硫炉的出口分出与所述转化塔数目一致的支路,各所述支路分别连接至各所述转化塔。该三氧化硫烟气调质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确保除尘效果,并且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成本低。

    一种三氧化硫烟气调质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25365A

    公开(公告)日:2011-10-26

    申请号:CN201110109663.3

    申请日:2011-04-27

    Inventor: 陈文瑞 张燚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氧化硫烟气调质系统,包括:储罐、硫酸输送装置、硫酸热解炉、向所述硫酸热解炉提供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机、向所述硫酸热解炉提供热空气的风机和空气加热装置、注入器,所述注入器与所述硫酸热解炉连接,并布置在电除尘器的进口烟道内。本发明的三氧化硫烟气调质系统及方法,能将硫酸溶液在高温下分解成三氧化硫和水汽的混合气,然后混合气通过布置在电除尘器进口烟道中的注入器注入到烟气中,三氧化硫与烟气中的水分结合生成硫酸气溶胶吸附在粉尘表面,降低粉尘比电阻,从而提高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与传统三氧化硫调质工艺相比更加简单,经济性好,对电除尘器的改善效率高。

    燃煤电厂烟气中SO3的脱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54996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0736752.8

    申请日:2017-08-24

    Inventor: 陈文瑞 王冬梅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煤电厂烟气中SO3的脱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步骤:检测SCR入口烟气温度和SCR入口烟气SO3浓度;判断SCR入口烟气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值,若是,则将预设SCR入口SO3最终检测值设置为第一预设最终检测值,若否,则将预设SO3最终检测值设置为第二预设最终检测值;计算出SCR入口理论碱性溶液流量值;将SCR入口的碱性溶液流量初步调整为SCR入口理论碱性溶液流量值;调节SCR入口的碱性溶液流量,直至检测的SCR入口烟气SO3浓度≤预设SCR入口SO3最终检测值。该控制方法能够避免因生成硫酸氢铵而堵塞SCR催化剂,从而延长SCR催化剂寿命,降低SCR催化剂最低活性温度。

    一种用于双塔双循环脱硫的浆液喷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693612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611085819.8

    申请日:2016-11-30

    Inventor: 陈文瑞 郑永东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1481 B01D53/1406 B01D53/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塔双循环脱硫的浆液喷淋系统,所述浆液喷淋系统增设了一条同时与一级吸收塔、二级吸收塔相连的第三喷淋管路;第三喷淋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循环泵的入口端设置有至少两台与一级吸收塔浆池相连的电动阀,至少两台与二级吸收塔浆池相连的电动阀;DSC控制装置设置于一级吸收塔的液位计、pH计、密度计和二级吸收塔的液位计、pH计、密度计的输出端,与第三喷淋管路上的电动阀连接,用以控制第三喷淋管路上电动阀的开启与关闭。本申请通过引入上述喷淋系统,实现两级吸收塔浆液的互通,并可以组成多种混流比例快速响应锅炉负荷变化、燃煤含硫量变化,保证脱硫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低浓度排放,同时实现两级吸收塔的液位平衡。

    用于干法水泥窑的烟气脱硝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080315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510597989.3

    申请日:2015-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干法水泥窑的烟气脱硝系统,包括分解炉和SNCR脱硝装置;还包括:天然气燃烧器,其用于向所述分解炉内提供CO;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SNCR脱硝装置的脱硝参量超标时,开启所述天然气燃烧器,并控制天然气在所述天然气燃烧器内不完全燃烧以生成CO。该系统在煤种变化或炉窑工况调整时,仍能够保证脱硝效果,确保窑尾NOx排放和氨逃逸满足排放标准。

    一种燃硫炉及三氧化硫制备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079510B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010590973.7

    申请日:2010-12-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燃硫炉,用于燃烧液体硫以生成二氧化硫,包括燃硫炉壳体,该燃硫炉壳体的上部设有液硫入口、下端设有进风口,所述燃硫炉壳体内设有供液硫顺流的燃烧台。本发明提供的燃硫炉,在燃硫炉壳体内设有供液硫顺流的燃烧台,从液硫输送管进入燃硫炉壳体的液硫喷至燃烧台的上端,并顺着燃烧台的侧面逐层流下,在此过程液硫逐层燃烧,燃烧台提供了足够大的表面积、液硫可与空气充分接触,以保证液硫能够完全燃烧,可使得液硫升华的量减小。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燃硫炉的三氧化硫制备系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