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51338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636689.6
申请日:2023-06-01
Applicant: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控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拼接式自动化红土控藻船,包括船体及安装在船体上的红土喷洒机构,船体包括船身及设置在船身两端的船头和船尾,船身有数个U型的船板拼接成型,且船头和船尾通过拼接的方式安装在船身两端。通过将船体设计成拼接式,降低了船体的运输难度和运输成本;通过使用输送机、全自动拆包机、集料斗和红土喷洒泵作为红土的喷洒机构,人工利用机械助力机将红土包放到输送机后,全自动拆包机、集料斗和红土喷洒泵可完成后续对红土的喷洒作业,使船体在行进过程中快速高效的对水域进行红土喷洒作业,效率高,连贯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9048693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537285.2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 ,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入海河流水污染防控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入海河流的水污染防控系统及其方法。本发明通过多源数据采集,以河流‑河口‑海湾为连续体调查对象,实现对其状况的全面精准溯源整治,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测绘等采集手段对河流‑河口‑海湾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构建河流‑河口‑海湾水文三维模型,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通过对河流‑河口‑海湾水文、水质等的持续追踪和检测,结合河流‑河口‑海湾水文三维模型,构建针对污染场景的溯源模型,实现对污染源的精准溯源,为针对性治理提供依据;在溯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防治模式、流量‑流速变化曲线进行防治设计,得到河流‑河口‑海湾系统治理模型,有效保护入海河流生态,为决策提供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768345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050638.1
申请日:2023-08-21
Applicant: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包括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内设有升降隔板和固定隔板,升降隔板和固定隔板将污水处理池分割为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分别为粗筛区、化学处理区和精筛区,粗筛区上设有进污管,粗筛区内设有筛板,升降隔板的顶部设有溢水缺口,化学处理区内设有搅拌机构,精筛区内设有精筛组件,精筛组件包括集水槽、旋转筛筒和反冲洗机构,旋转筛筒的外周上设有细密筛网,集水槽上设有排水管,旋转筛筒内设有污水槽,将池塘内的污水抽出后通过本装置进行三次处理后再将净水重新排入池塘内,以此实现在不影响水生活物的正常饲养的前提下,对养殖池塘内的污水进行循环净化。
-
公开(公告)号:CN11991207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101059.8
申请日:2025-01-22
Applicant: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 ,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IPC: C02F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污染水体生态强化设备及方法,属于环保工程微污染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包括除砂区、碳源释放区、原位微生物扩增区、原位微生物释放区和原位微生物滞留区,所述除砂区、碳源释放区、原位微生物扩增区、原位微生物释放区和原位微生物滞留区依次设置在设备外壳中,所述原位微生物释放区和原位微生物滞留区上下连通设置,本发明解决了微污染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的问题,采用源自水体本身的固定化微生物,不使用外来菌种,保证了群落结构的自适应性,可有效提升微污染水体水质,为微污染水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与现有技术中采用投放碳源或外来菌种相比,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941122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16219.X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 ,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10/0633 , G06Q50/26 ,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用于低污染水净化的人工湿地设计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端和设计平台。本发明中,河流三维模型构建模块、河流水流走势分析模块和河流水质情况分析模块相互配合,逐步构建出河流走势‑水质分布模型,使设计人员能够直观地了解河流的实际情况,为湿地区域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污水净化模型按照生态引水堰、沉砂塘、生态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出水稳定塘的流程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对低污染水进行逐步净化,提高净化效果,根据河流水中污染物及污染程度、上游水流量数据以及河流周边地形确定人工湿地规划区域和占地面积,使人工湿地的设计更加合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净化作用,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6655025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939937.4
申请日:2023-07-28
Applicant: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IPC: C02F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入库河流的水质净化控藻装置,包括隔水幕布,隔水幕布的底部通过多根连接索与固定墩相连,固定墩沉在水底,隔水幕布两侧的顶端均设有浮标,两侧浮标之间设有连接绳,连接绳前后对称设有两根,两根连接绳之间设有藻类收集机构,藻类收集机构包括收集箱、第一散叶轮以及过滤组件,收集箱中部设有集藻腔,集藻腔的前后两侧开口设置,过滤组件设置于收集箱的前后开口内部、以限制集藻腔内收集的藻类流出,第一散叶轮转动设置于收集箱的前后两侧以驱动收集箱来回移动设置于两侧浮标之间、并驱使水体流入集藻腔本发明可定期对隔水幕布前侧集中的藻类、污染物进行收集,避免控藻装置因水华及污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位置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1894112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416219.X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 ,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10/0633 , G06Q50/26 ,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用于低污染水净化的人工湿地设计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端和设计平台。本发明中,河流三维模型构建模块、河流水流走势分析模块和河流水质情况分析模块相互配合,逐步构建出河流走势‑水质分布模型,使设计人员能够直观地了解河流的实际情况,为湿地区域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污水净化模型按照生态引水堰、沉砂塘、生态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出水稳定塘的流程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对低污染水进行逐步净化,提高净化效果,根据河流水中污染物及污染程度、上游水流量数据以及河流周边地形确定人工湿地规划区域和占地面积,使人工湿地的设计更加合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净化作用,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8666422B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099893.X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 ,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流域黑臭水体处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黑臭水体水质监测系统及基于其的水治理方法。本发明的数据采集端包括水域图像数据采集模块和水质数据采集模块,水域图像数据采集模块对待测水域进行图像采集后,由水质分析平台生成水域三维模型,高清图像采集数据对区域内水色进行采集,建立水色模型,能够实现对水域内水质的区分,对需要处理的黑臭水体进行水质监测点规划后布设水质采集、检测设备,利用水质采集、检测设备对需要治理的片区水域进行水质监测,水质分析平台根据水质监测数据中透明度、溶解氧、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根据数据库进行水质净化设计,精确吸附物质、水生植物和浮床的用量,提高黑臭水体治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66642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1099893.X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 ,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流域黑臭水体处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黑臭水体水质监测系统及基于其的水治理方法。本发明的数据采集端包括水域图像数据采集模块和水质数据采集模块,水域图像数据采集模块对待测水域进行图像采集后,由水质分析平台生成水域三维模型,高清图像采集数据对区域内水色进行采集,建立水色模型,能够实现对水域内水质的区分,对需要处理的黑臭水体进行水质监测点规划后布设水质采集、检测设备,利用水质采集、检测设备对需要治理的片区水域进行水质监测,水质分析平台根据水质监测数据中透明度、溶解氧、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根据数据库进行水质净化设计,精确吸附物质、水生植物和浮床的用量,提高黑臭水体治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655025B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939937.4
申请日:2023-07-28
Applicant: 福建省闽环水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IPC: C02F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入库河流的水质净化控藻装置,包括隔水幕布,隔水幕布的底部通过多根连接索与固定墩相连,固定墩沉在水底,隔水幕布两侧的顶端均设有浮标,两侧浮标之间设有连接绳,连接绳前后对称设有两根,两根连接绳之间设有藻类收集机构,藻类收集机构包括收集箱、第一散叶轮以及过滤组件,收集箱中部设有集藻腔,集藻腔的前后两侧开口设置,过滤组件设置于收集箱的前后开口内部、以限制集藻腔内收集的藻类流出,第一散叶轮转动设置于收集箱的前后两侧以驱动收集箱来回移动设置于两侧浮标之间、并驱使水体流入集藻腔本发明可定期对隔水幕布前侧集中的藻类、污染物进行收集,避免控藻装置因水华及污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位置调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