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776198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023374.5
申请日:2014-01-2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F25B2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获得过冷溶液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盛放有制冷剂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部上连接有第一金属导热棒,所述第一金属导热棒的上端浸入制冷剂中,且上端还与一连接于电化学工作站的金属体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导热棒的下端位于容器外且与第二金属导热棒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金属导热棒的下端置于待处理溶液中,位于容器底部外的第一金属导热棒下部上绕置有加热线圈。本发明可以通过制冷部分和控制加热电流很容易得到过冷溶液,实验很容易对第二金属导热棒下端附近过冷溶液的温度进行控制;加热方式简单,为研究过冷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研究生物分子和生物体在过冷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116035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588807.6
申请日:2015-09-1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心式冷热交变电极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导电材料及将该导电材料夹在中间的半导体元件,所述半导体元件由对称的两片或多片半导体制冷片组成,通过直流电源调节对称的半导体制冷片的电流方向使得对称的半导体制冷片朝向导电材料的一侧同时发热或制冷;所述导电材料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的其中一端通过隔热材料包裹并伸出部分作为电化学电极。本发明不仅可以快速升高电极温度、提高反应速率、提高灵敏度、去除电极表面污染物等优点,还可方便将电极所接触的溶液温度降到低于其冰点温度而不结冰,形成过冷溶液区域;本发明为研究过冷极端环境下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分子在电极上的自组装行为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电化学行为提供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135745B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510588760.3
申请日:2015-09-1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F25B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超冷电极及其制造方法、过冷溶液制备方法。所述旋转超冷电极,包括一导电电极及一电机,所述导电电极通过电机连接轴与电机连接,以使得电机能够带动导电电极旋转保证导电电极能够在表面温度低于零度时不结冰,形成旋转超冷电极;所述导电电极包括导热导电棒及至少一个半导体元件,所述半导体元件被夹持于所述电机连接轴上,所述导热导电棒被夹持于所述半导体元件中间,且所述导热导电棒长于所述半导体元件,以使得导热导电棒的下端伸出半导体元件。本发明通过制冷片的制冷以及导热导电棒的旋转可易于获得过冷溶液;为研究过冷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研究生物分子和生物体在过冷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135745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588760.3
申请日:2015-09-1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F25B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超冷电极及其制造方法、过冷溶液制备方法。所述旋转超冷电极,包括一导电电极及一电机,所述导电电极通过电机连接轴与电机连接,以使得电机能够带动导电电极旋转保证导电电极能够在表面温度低于零度时不结冰,形成旋转超冷电极;所述导电电极包括导热导电棒及至少一个半导体元件,所述半导体元件被夹持于所述电机连接轴上,所述导热导电棒被夹持于所述半导体元件中间,且所述导热导电棒长于所述半导体元件,以使得导热导电棒的下端伸出半导体元件。本发明通过制冷片的制冷以及导热导电棒的旋转可易于获得过冷溶液;为研究过冷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研究生物分子和生物体在过冷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632151B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1911016572.8
申请日:2019-10-2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结构转换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灵敏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室温下制备结构转换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2)将结构转换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作为工作电极,与参比、对电极组成一个三电极检测体系,并将三电极放置在缓冲溶液中;3)对步骤2)得到的整体装置进行降温,使装置温度低于室温并维持稳定,通过电化学方法测量无待测物质时的电流信号;4)将待测物质加入到缓冲溶液中并混匀,测量待测物质存在时的电流信号;5)将步骤3)和4)得到的电流信号转换为待测物质存在时的传感器信号增益,通过与该传感器的校准曲线对比,得到待测物质的浓度信息。该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易于实现,操作简便。
-
公开(公告)号:CN105116035B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510588807.6
申请日:2015-09-1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心式冷热交变电极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导电材料及将该导电材料夹在中间的半导体元件,所述半导体元件由对称的两片或多片半导体制冷片组成,通过直流电源调节对称的半导体制冷片的电流方向使得对称的半导体制冷片朝向导电材料的一侧同时发热或制冷;所述导电材料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的其中一端通过隔热材料包裹并伸出部分作为电化学电极。本发明不仅可以快速升高电极温度、提高反应速率、提高灵敏度、去除电极表面污染物等优点,还可方便将电极所接触的溶液温度降到低于其冰点温度而不结冰,形成过冷溶液区域;本发明为研究过冷极端环境下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分子在电极上的自组装行为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电化学行为提供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901086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10115629.0
申请日:2014-03-2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可双向调控的电化学电极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温度可双向调控的电化学电极包括一绝热槽,所述绝热槽下端侧部设有一进水口,所述绝热槽上端侧部设有一出水口,所述绝热槽底部开设有一开口,所述绝热槽内设有一半导体元件固定并覆盖于所述开口上,所述半导体元件下方固定连接一圆锥导体,所述圆锥导体外套设有一聚四氟乙烯圆柱套,所述圆锥导体中部还连接一导线用以连接电化学工作站,其中,所述绝热槽内充满循环溶液。本发明的温度调控电极不仅可以方便提高电极表面的温度、提高体系的传质速率、降低检测限、去除电极表面污染物等优点,还可以使电极所接触的溶液温度低于其冰点温度而不结冰,形成过冷溶液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776198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23374.5
申请日:2014-01-2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F25B2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获得过冷溶液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盛放有制冷剂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部上连接有第一金属导热棒,所述第一金属导热棒的上端浸入制冷剂中,且上端还与一连接于电化学工作站的金属体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导热棒的下端位于容器外且与第二金属导热棒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金属导热棒的下端置于待处理溶液中,位于容器底部外的第一金属导热棒下部上绕置有加热线圈。本发明可以通过制冷部分和控制加热电流很容易得到过冷溶液,实验很容易对第二金属导热棒下端附近过冷溶液的温度进行控制;加热方式简单,为研究过冷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研究生物分子和生物体在过冷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632151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1016572.8
申请日:2019-10-2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结构转换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灵敏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室温下制备结构转换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2)将结构转换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作为工作电极,与参比、对电极组成一个三电极检测体系,并将三电极放置在缓冲溶液中;3)对步骤2)得到的整体装置进行降温,使装置温度低于室温并维持稳定,通过电化学方法测量无待测物质时的电流信号;4)将待测物质加入到缓冲溶液中并混匀,测量待测物质存在时的电流信号;5)将步骤3)和4)得到的电流信号转换为待测物质存在时的传感器信号增益,通过与该传感器的校准曲线对比,得到待测物质的浓度信息。该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易于实现,操作简便。
-
公开(公告)号:CN103901086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115629.0
申请日:2014-03-2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可双向调控的电化学电极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温度可双向调控的电化学电极包括一绝热槽,所述绝热槽下端侧部设有一进水口,所述绝热槽上端侧部设有一出水口,所述绝热槽底部开设有一开口,所述绝热槽内设有一半导体元件固定并覆盖于所述开口上,所述半导体元件下方固定连接一圆锥导体,所述圆锥导体外套设有一聚四氟乙烯圆柱套,所述圆锥导体中部还连接一导线用以连接电化学工作站,其中,所述绝热槽内充满循环溶液。本发明的温度调控电极不仅可以方便提高电极表面的温度、提高体系的传质速率、降低检测限、去除电极表面污染物等优点,还可以使电极所接触的溶液温度低于其冰点温度而不结冰,形成过冷溶液区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