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5927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410142551.5
申请日:2024-02-01
Applicant: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片复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片复圆加固装置及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管片出现椭变、拱顶下沉、异常变形等现象,且现阶段处理效果差,无法阻止隧道继续变形,隧道无法复圆。本发明包括套筒,套筒一端连接注浆管道,另一端设置内部螺纹连接内螺栓;套筒中部安装托杆,套筒和托杆通过轴承连接,托杆在使用前隐藏在凹槽内;套筒内部安装限位机构。本申请装置尾部设置注浆管,加固围岩,安装套筒后托杆打开,内螺栓拧紧过程中套筒逐步外移,顶推管片外侧,实现隧道管片的复圆及加固。优点在于加固效果好,节省工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221546970U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20247902.4
申请日:2024-02-01
Applicant: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片复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片复圆加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管片出现椭变、拱顶下沉、异常变形等现象,且现阶段处理效果差,无法阻止隧道继续变形,隧道无法复圆。本实用新型包括套筒,套筒一端连接注浆管道,另一端设置内部螺纹连接内螺栓;套筒中部安装托杆,套筒和托杆通过轴承连接,托杆在使用前隐藏在凹槽内;套筒内部安装限位机构。本申请装置尾部设置注浆管,加固围岩,安装套筒后托杆打开,内螺栓拧紧过程中套筒逐步外移,顶推管片外侧,实现隧道管片的复圆及加固。优点在于加固效果好,节省工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68869A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910171303.2
申请日:2019-03-07
Applicant: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V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超前地质探测的瞬变电磁同步可移动式偶极定位装置,包括用于放置于隧道内、且独立设置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沿隧道走向间隔设置,且两线圈相平行,其中,接收线圈位于靠近掌子面侧;还包括底部辅助装置,底部辅助装置均包括圆盘,各圆盘的上壁面上设置有两个对称区,两个对称区以圆点为对称中心;沿两个对称区的边缘均间隔开设有多个刻槽,两个对称区内的刻槽位置相对应,位于同一直径的两端的两个刻槽为一组,各组刻槽均用于卡持对应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同时按同一角度对掌子面前方进行三维探测,从而实现对隧道掌子面前方含水体位置和形态的准确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1929424B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010847169.6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尺寸效应的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亚分级方法,按照预定距离将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进行分段;按施工步骤,将每一段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依次分为左侧边墙部分、左侧拱部部分、中间拱部部分、右侧拱部部分和右侧边墙部分;分别对每一段中的每一部分的硬质围岩进行检测,并得到第一评价值;根据第一评价值及对应的权重向量确定第二评价值;根据第二评价值以及预制的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等级表确定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每一段的围岩等级;本发明通过将待建地下洞室处的硬质围岩分段分部分进行参数检测,再经过评价,可得到地下洞室每一段对应的硬质围岩等级,制定更加合理的支护方案,减少资料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0068869B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1910171303.2
申请日:2019-03-07
Applicant: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V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超前地质探测的瞬变电磁同步可移动式偶极定位装置,包括用于放置于隧道内、且独立设置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沿隧道走向间隔设置,且两线圈相平行,其中,接收线圈位于靠近掌子面侧;还包括底部辅助装置,底部辅助装置均包括圆盘,各圆盘的上壁面上设置有两个对称区,两个对称区以圆点为对称中心;沿两个对称区的边缘均间隔开设有多个刻槽,两个对称区内的刻槽位置相对应,位于同一直径的两端的两个刻槽为一组,各组刻槽均用于卡持对应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同时按同一角度对掌子面前方进行三维探测,从而实现对隧道掌子面前方含水体位置和形态的准确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2610277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011422377.8
申请日:2020-12-08
Applicant: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水软弱围岩隧道地质灾害风险快速预测方法,如下:步骤一、结合在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程度,确定出富水软弱围岩隧道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风险等级划分;步骤二、根据地质素描结论和监测数据确定隧道掌子面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风险等级;步骤三、以隧道掌子面的地质条件为基准,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确定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段的地质条件优劣等级;步骤四、以隧道掌子面的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为基准,基于乘积标度法,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段的地质条件等级转化为其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该方法简单快捷,能为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快速提供较为准确的决策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1929424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847169.6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尺寸效应的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亚分级方法,按照预定距离将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进行分段;按施工步骤,将每一段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依次分为左侧边墙部分、左侧拱部部分、中间拱部部分、右侧拱部部分和右侧边墙部分;分别对每一段中的每一部分的硬质围岩进行检测,并得到第一评价值;根据第一评价值及对应的权重向量确定第二评价值;根据第二评价值以及预制的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等级表确定巨跨地下洞室硬质围岩每一段的围岩等级;本发明通过将待建地下洞室处的硬质围岩分段分部分进行参数检测,再经过评价,可得到地下洞室每一段对应的硬质围岩等级,制定更加合理的支护方案,减少资料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0705795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0953206.9
申请日:2019-10-09
Applicant: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隧道涌突风险等级模糊预测方法,步骤一、建立隧道涌突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隧道涌突风险等级标准及各评价指标的定量判定标准;步骤二、建立隧道涌突风险模糊评价模型;步骤三、以隧道掌子面前方某段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探测结果为输入值,重复步骤一,将各值带入步骤二中的隧道涌突风险模糊评价模型中,得到隧道涌突风险等级预测模型,以该模型得到的隧道掌子面前方某段的涌突风险等级,作为预测评价隧道掌子面前方某一范围的涌突风险等级。采用本发明中的方法,根据隧道掌子面的涌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解决隧道掌子面前方的涌突风险等级预测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610277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422377.8
申请日:2020-12-08
Applicant: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水软弱围岩隧道地质灾害风险快速预测方法,如下:步骤一、结合在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程度,确定出富水软弱围岩隧道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风险等级划分;步骤二、根据地质素描结论和监测数据确定隧道掌子面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风险等级;步骤三、以隧道掌子面的地质条件为基准,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确定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段的地质条件优劣等级;步骤四、以隧道掌子面的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为基准,基于乘积标度法,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段的地质条件等级转化为其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该方法简单快捷,能为富水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快速提供较为准确的决策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1666624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2010541923.3
申请日:2020-06-15
Applicant: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支护条件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S1、建立系统的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等级及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S2、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模型;S3、分导洞围岩稳定性分段分块评价;S4、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预测与修正。填补了巨跨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空白的问题,不仅解决了无支护条件下现有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独立性差、未考虑洞室尺寸的问题,还解决了巨跨地下洞室在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预测与修正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