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55090B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310817897.6
申请日:2023-07-05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 东莞市溢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斥水硅基微纳米粉体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方法:首先反应器中分别加入硅氧烷单体组分;其次再依次加入水解介质、携水剂和强碱催化剂的水溶液,然后均匀搅拌并升温反应。待反应结束后继续升温,通过减压蒸馏提纯,得到氨烃基改性硅树脂。随后,将按照一定重量比的氨烃基改性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和纳米颗粒在高速剪切搅拌机下充分混合均匀,再加入乳化剂,通过反向微乳液聚合制备稳定的乳液体系,经高温熟化,再抽滤分离、洗涤、干燥、研磨过筛后获得微纳米粉体填料。本发明的粉体填料静态接触角高达140°以上,且兼具微‑纳米结构、低表面能以及性能稳定等优异特性,且反应条件温和,节能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6855090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817897.6
申请日:2023-07-05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 东莞市溢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斥水硅基微纳米粉体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方法:首先反应器中分别加入硅氧烷单体组分;其次再依次加入水解介质、携水剂和强碱催化剂的水溶液,然后均匀搅拌并升温反应。待反应结束后继续升温,通过减压蒸馏提纯,得到氨烃基改性硅树脂。随后,将按照一定重量比的氨烃基改性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和纳米颗粒在高速剪切搅拌机下充分混合均匀,再加入乳化剂,通过反向微乳液聚合制备稳定的乳液体系,经高温熟化,再抽滤分离、洗涤、干燥、研磨过筛后获得微纳米粉体填料。本发明的粉体填料静态接触角高达140°以上,且兼具微‑纳米结构、低表面能以及性能稳定等优异特性,且反应条件温和,节能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4890968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642223.2
申请日:2022-06-08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IPC: C07D303/42 , C08K5/1515 , C08L27/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色环保的增塑剂,所述增塑剂的主要成分为环氧亚油酸季戊四醇酯,其结构式如下:。本发明合成的增塑剂,在一个分子中含有多个具有增塑功能的酯基和环氧基团,分子量比传统的环氧脂肪酸酯大大提高,挥发性更低,热稳定性更好;不仅能有效提高增塑效率,还将有效提高制品的热稳定性,同时由于环氧亚油酸季戊四醇酯分子的含有多个环氧基团且分子量较大,使得其有着优异的耐迁移性能,有效的改善了与PVC的相容性;使用可再生植物油为原料,是可生物降解的对人体和环境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友好,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前景良好,适宜广泛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602566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0286290.5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姆潘巴效应的实验设备,包括恒温冷却系统、固定支架系统、实时测温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该实验设备具体实验方法,具体步骤:S1:容器装水固定,水浴加热到至初始温度T0;S2:恒温冷却槽温度设置为‑20℃;S3:将初始温度T0的容器,恒温冷却槽中冷却,观测水温的变化,直至结冰;S4:绘制初始温度T0水的冷却曲线;S5:重复步骤S1~S4绘制初始温度T1的水的冷却曲线,其中T1≠T0;S6:对比T1、T0冷却曲线,判断是否有姆潘巴效应产生。本发明提供的实验设备及相应实验方法破解了姆潘巴效应之谜,清晰地终结关于姆潘巴效应的困惑和争论,无论是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学普及中培养科学思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602566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286290.5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姆潘巴效应的实验设备,包括恒温冷却系统、固定支架系统、实时测温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该实验设备具体实验方法,具体步骤:S1:容器装水固定,水浴加热到至初始温度T0;S2:恒温冷却槽温度设置为‑20℃;S3:将初始温度T0的容器,恒温冷却槽中冷却,观测水温的变化,直至结冰;S4:绘制初始温度T0水的冷却曲线;S5:重复步骤S1~S4绘制初始温度T1的水的冷却曲线,其中T1≠T0;S6:对比T1、T0冷却曲线,判断是否有姆潘巴效应产生。本发明提供的实验设备及相应实验方法破解了姆潘巴效应之谜,清晰地终结关于姆潘巴效应的困惑和争论,无论是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学普及中培养科学思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