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82201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00332.X
申请日:2024-07-24
Applicant: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盖体结构、上出风框组件及柜式空调室内机,盖体结构用于与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上出风框配合,盖体结构包括主体部件,主体部件具有第一密封区和第二密封区,第一密封区和第二密封区沿主体部件的高度方向由上至下设置;第一密封区用于与上出风框配合形成第一密闭腔室,第一密闭腔室用于容置驱动部件;第二密封区形成有第二密闭腔室,第二密闭腔室用于容置接线端子。本发明通过在盖体结构的主体部件设置第一密封区和第二密封区以分别对驱动部件和对接线端子进行密封保护,避免外部冷凝水进入,同时提升装配效率、降低售后维护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757901B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240048.X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格力电器(赣州)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3/02 , F24F13/30 , F24F1/0014 , F24F1/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空调器及柜式空调器,属于空调器领域。包括风道部件,风道部件包括:风道壳体,风道壳体内部形成风机安装腔和风机出风通道,风道壳体具有相对的A侧和B侧以及贯穿A侧和B侧的通风通道,通风通道包括通风通道开口A和通风通道开口B;双吸风机设于风机安装腔内,双吸风机形成有风机进风口A和风机进风口B,风机进风口A开口于风道壳体A侧,风机进风口B开口于风道壳体B侧,双吸风机还包括风机出风口,风机出风口与风机出风通道相通;盖设于风道壳体B侧的密封件,密封件和风道壳体B侧之间构成风道部件辅助风道,风道部件辅助风道的进气端连通通风通道、出气端连通双吸风机。
-
公开(公告)号:CN11589984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211435945.7
申请日:2022-11-16
Applicant: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0093 , F24F11/65 , F24F11/89 , F24F1/00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以及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设定信息、室内环境温度以及室外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用户的设定信息、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以及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判定是否需要开启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获取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模式,并根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模式对所述辅助加热装置的运行进行调节。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辅热结构的运行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847628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862692.6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0014 , F24F1/0022 , F24F1/005 , F24F13/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器,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包括机体,机体的上部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机体下部设有第三通风口和第四通风口,空调器还包括风道部件、离心风机系统、分隔件、挡风结构和蜗舌运动机构。本发明中通过风道部件、离心风机系统、分隔件、挡风结构和蜗舌运动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够实现一种送风、回风可逆的空调器,解决目前空调器送回风位置固定导致某一工况温度分布不均匀,空调器在不同工况下的节能和舒适性体验未能同时达到最佳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75790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240048.X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格力电器(赣州)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3/02 , F24F13/30 , F24F1/0014 , F24F1/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空调器及柜式空调器,属于空调器领域。包括风道部件,风道部件包括:风道壳体,风道壳体内部形成风机安装腔和风机出风通道,风道壳体具有相对的A侧和B侧以及贯穿A侧和B侧的通风通道,通风通道包括通风通道开口A和通风通道开口B;双吸风机设于风机安装腔内,双吸风机形成有风机进风口A和风机进风口B,风机进风口A开口于风道壳体A侧,风机进风口B开口于风道壳体B侧,双吸风机还包括风机出风口,风机出风口与风机出风通道相通;盖设于风道壳体B侧的密封件,密封件和风道壳体B侧之间构成风道部件辅助风道,风道部件辅助风道的进气端连通通风通道、出气端连通双吸风机。
-
公开(公告)号:CN115899844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35945.7
申请日:2022-11-16
Applicant: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0093 , F24F11/65 , F24F11/89 , F24F1/00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以及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设定信息、室内环境温度以及室外环境温度,并根据所述用户的设定信息、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以及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判定是否需要开启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获取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模式,并根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模式对所述辅助加热装置的运行进行调节。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辅热结构的运行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16406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240167.5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格力电器(赣州)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4F11/65 , F24F11/64 , F24F11/77 , F24F11/74 , F24F11/83 , F24F11/89 , F24F11/32 , F24F1/0087 , F24F1/005 , F24F1/0014 , F24F1/0063 , F24F1/0022 , F28F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自清洁控制方法及柜式空调,属于空调领域。其通过流路控制结构的设置可使空调实现上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的单下出风制热模式,还可以实现下风口进风、上风口出风的单上出风制冷模式,还可以实现气流在空调内部进行循环的自清洁模式,同时在自清洁模式下,通过控制室内换热器的温度使空调内部气流在风道内结霜再化霜,从而实现对空调内部风道以及风叶的自清洁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88219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94169.8
申请日:2024-08-09
Applicant: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骨架结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属于送风设备领域。其中风道骨架结构包括风道壳体,风道壳体的内部形成有送风道、顶部和/或底部形成有与送风道相通的风道口,风道壳体的内部还形成有用于安装轴流风机的风机安装腔,以及用于安装换热部件的换热部件安装腔;其中风道壳体形成有外壳体壁和内壳体壁,风道壳体由内壳体壁一侧向外壳体壁一侧凹设有凹口,且凹口位置与换热部件安装腔位置对应。本发明通过在风道壳体的换热部件安装腔位置进行凹口设计,当风道骨架结构中安装轴流风机和换热部件时,通过凹口设计能够增加换热部件和风道壳体壁之间所限定出的风腔大小,从而达到提高送风量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900044B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211510819.3
申请日:2022-11-29
Applicant: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F24F13/15 , F24F13/08 , F24F1/0011 , F24F11/7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以及控制方法,出风结构,包括:出风框,出风框的侧部上设置有送风口,出风框内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用于与风道结构连通;出风框具有导风腔,出风口和送风口均与导风腔连通;扫风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以使出风口处的风在扫风部件和导风腔的配合下对送风口的送风方向进行调整。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对隐藏式送风口的送风方向进行调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357704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774918.1
申请日:2021-07-08
Applicant: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F24F1/0007 , F24F11/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器盒及空调室内机,电器盒包括:多个盒体,各个盒体用于容纳至少一个电路板,至少一个盒体用于容纳电气元件;多个盒体沿预设方向依次堆叠设置;盒盖,各个盒体均具有预设开口,盒盖盖设在多个盒体上,以对多个盒体的预设开口形成遮挡。本发明的电器盒采用化整为零的布置方式,以提高各个盒体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进而使得各个盒体的内部结构均比较紧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器盒的内部空间利用较低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