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浸传感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703353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0957427.3

    申请日:2019-1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浸传感器,其包括有前盖、卧式开关、PCB板组件、电池、后盖及水浸探头,所述前盖与后盖密封连接;在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卧式开关、PCB板组件和电池的腔体;所述水浸探头穿设在所述后盖上,一端与所述腔体内的PCB板组件连接,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后盖外;所述水浸探头与所述后盖相接触的位置作密封处理;所述前盖包括有一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能在按压后触发所述卧式开关开启与闭合,并进一步触发所述PCB板组件的开启与闭合。本发明中水浸传感器通过前盖、后盖的合理设计,在水浸传感器的外表面不再设置有单独的按键,使产品的结构简化,加工难度降低,成本下降。

    一种传感器组件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121848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010026976.1

    申请日:2020-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组件,该传感器组件包括具有显示屏的传感器、以及支撑传感器的支撑组件。其中,支撑组件包括与传感器转动连接以调整显示屏姿态的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可相对传感器阻尼转动以将显示屏锁定在设定姿态。通过采用支撑结构与传感器转动连接的设置方式,以便于调整显示屏的姿态。且采用支撑结构可相对传感器阻尼转动的方式以将显示屏锁定在设定姿态。在应用时,不同身高的用户可以转动支撑结构,以将传感器的显示屏调整到便于读数的姿态,且由于传感器与支撑结构之间采用阻尼转动的方式,在将显示屏调整到设定姿态后,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显示屏及支撑结构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将显示屏锁定在设定姿态。

    一种传感器组件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121848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2010026976.1

    申请日:2020-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组件,该传感器组件包括具有显示屏的传感器、以及支撑传感器的支撑组件。其中,支撑组件包括与传感器转动连接以调整显示屏姿态的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可相对传感器阻尼转动以将显示屏锁定在设定姿态。通过采用支撑结构与传感器转动连接的设置方式,以便于调整显示屏的姿态。且采用支撑结构可相对传感器阻尼转动的方式以将显示屏锁定在设定姿态。在应用时,不同身高的用户可以转动支撑结构,以将传感器的显示屏调整到便于读数的姿态,且由于传感器与支撑结构之间采用阻尼转动的方式,在将显示屏调整到设定姿态后,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显示屏及支撑结构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将显示屏锁定在设定姿态。

    一种水浸传感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703353B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1910957427.3

    申请日:2019-1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浸传感器,其包括有前盖、卧式开关、PCB板组件、电池、后盖及水浸探头,所述前盖与后盖密封连接;在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卧式开关、PCB板组件和电池的腔体;所述水浸探头穿设在所述后盖上,一端与所述腔体内的PCB板组件连接,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后盖外;所述水浸探头与所述后盖相接触的位置作密封处理;所述前盖包括有一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能在按压后触发所述卧式开关开启与闭合,并进一步触发所述PCB板组件的开启与闭合。本发明中水浸传感器通过前盖、后盖的合理设计,在水浸传感器的外表面不再设置有单独的按键,使产品的结构简化,加工难度降低,成本下降。

    灯具散热结构及灯具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468138U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20848632.9

    申请日:2021-04-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灯具散热结构及灯具,包括设有进风孔的底板,底板的一侧设有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散热翅片,底板的另一侧用于安装灯板;散热翅片包含向底板外围延伸的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靠近进风孔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逐渐远离形成夹角,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的连接处设有向进风孔延伸的分流部;该灯具散热结构通过改变散热翅片的造型增大了自然冷却的散热面积,同时还设计了特定风冷通道,采用自然冷却和风冷相配合的方式达到小空间高散热的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