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簧
    1.
    发明公开
    卡簧 无效

    公开(公告)号:CN105332991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10794660.6

    申请日:2015-1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簧,其包括片状本体。片状本体上设置有开口,使得片状本体具有内侧壁和外侧壁。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平面,第一平面置于开口的侧部。其通过在卡簧的片状本体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一平面,使得设置有第一平面的外侧壁为平面结构。由此,其在自动打卡簧设备推头的推送过程中不会发生自由旋转,从而也就避免了卡簧移位的现象,实现了卡簧的定位。最终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卡簧容易打偏或打不到位,从而影响卡簧装配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的问题。

    定子热塑检测一体工装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109023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627510.6

    申请日:2015-09-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子热塑检测一体工装,包括工作台;设置于工作台上的定子定位座,定子定位座能够对定子进行定位;模拟转子和驱动模拟转子转动的驱动装置,定子设置在定子定位座上后,模拟转子位于定子的内部;设置于工作台上的支架和与支架滑动配合的滑动架,且滑动架能够沿着支架上下滑动;固定在滑动架上的热风筒;热塑筒,其进风口与热风筒的出风口连通;固定套设于热塑筒内侧的通风筒,且通风筒与热塑筒之间形成通风腔,通风筒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风孔,进入热塑筒的热风经通风腔和通风孔进入通风筒内部,且通风筒能够下移至套设在定子的外侧。该定子热塑检测一体工装可以有效地解决定子热塑检测工序较繁琐的问题。

    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6972706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1610029453.6

    申请日:2016-0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电机定位座,所述电机端盖和定子能够固定在所述电机定位座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立板,且多个所述立板沿着所述电机定位座的周向分布;多个沿着所述电机定位座的周向分布的端盖夹头,每个所述立板上均设置有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多个所述端盖夹头相互靠近至夹紧电机定位座上的电机端盖;设置于所述电机定位座上方的第二驱动件和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伸缩端固定连接的压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压头上下移动且所述压头能够与定子相抵。该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可以有效地解决拆分电机端盖和定子时费时费力且效率低的问题。

    绕线模具及绕线模具的尺寸的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29390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975796.7

    申请日:2015-12-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15/0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线模具及绕线模具的尺寸的获取方法,其中,绕线模具包括底座(10)以及设置在底座(10)一侧的绕线主体(20),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底座(10)的连接处形成顺次连接的第一底边(21)、第二底边(22)、第三底边(23)、第四底边(24)、第五底边(25)以及第六底边(26),第一底边(21)与第四底边(24)相互平行,第二底边(22)与第六底边(26)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第二底边(22)与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和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0.46至0.5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定子注塑时容易出现绕组外露,产品不良率较高的问题。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的理线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26890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718389.8

    申请日:2015-10-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定子绕组的理线方法,包括步骤:主绕组绕制:在绕制所述主绕组时,使所述主过桥线先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圆面经过预定长度,然后再进入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绕制下一主绕组,以使所述主过桥线与所述副绕组之间预留有第一填物间隙;主副绕组绝缘:将所述主过桥线整理至所述定子铁芯的端部,并在所述第一填物间隙内填充绝缘件,以使所述主过桥线和所述副绕组绝缘。该理线方法大大提高了定子绕组的理线效率,同时,该方法无需刀片和竹签等工具,无需将主过桥线挑出,因而有效避免了对定子绕组线圈造成伤害的情况出现。

    绕线模具及绕线模具的尺寸的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29390B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510975796.7

    申请日:2015-1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线模具及绕线模具的尺寸的获取方法,其中,绕线模具包括底座(10)以及设置在底座(10)一侧的绕线主体(20),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底座(10)的连接处形成顺次连接的第一底边(21)、第二底边(22)、第三底边(23)、第四底边(24)、第五底边(25)以及第六底边(26),第一底边(21)与第四底边(24)相互平行,第二底边(22)与第六底边(26)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第二底边(22)与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和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0.46至0.5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定子注塑时容易出现绕组外露,产品不良率较高的问题。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的理线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26890B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510718389.8

    申请日:2015-10-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定子绕组的理线方法,包括步骤:主绕组绕制:在绕制所述主绕组时,使所述主过桥线先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圆面经过预定长度,然后再进入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绕制下一主绕组,以使所述主过桥线与所述副绕组之间预留有第一填物间隙;主副绕组绝缘:将所述主过桥线整理至所述定子铁芯的端部,并在所述第一填物间隙内填充绝缘件,以使所述主过桥线和所述副绕组绝缘。该理线方法大大提高了定子绕组的理线效率,同时,该方法无需刀片和竹签等工具,无需将主过桥线挑出,因而有效避免了对定子绕组线圈造成伤害的情况出现。

    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6972706A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610029453.6

    申请日:2016-0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15/0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电机定位座,所述电机端盖和定子能够固定在所述电机定位座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立板,且多个所述立板沿着所述电机定位座的周向分布;多个沿着所述电机定位座的周向分布的端盖夹头,每个所述立板上均设置有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多个所述端盖夹头相互靠近至夹紧电机定位座上的电机端盖;设置于所述电机定位座上方的第二驱动件和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伸缩端固定连接的压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压头上下移动且所述压头能够与定子相抵。该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可以有效地解决拆分电机端盖和定子时费时费力且效率低的问题。

    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05283351U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20042438.0

    申请日:2016-01-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电机定位座,所述电机端盖和定子能够固定在所述电机定位座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立板,且多个所述立板沿着所述电机定位座的周向分布;多个沿着所述电机定位座的周向分布的端盖夹头,每个所述立板上均设置有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多个所述端盖夹头相互靠近至夹紧电机定位座上的电机端盖;设置于所述电机定位座上方的第二驱动件和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伸缩端固定连接的压头,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所述压头上下移动且所述压头能够与定子相抵。该电机端盖与定子的拆分设备可以有效地解决拆分电机端盖和定子时费时费力且效率低的问题。

    绕线模具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231969U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21083470.5

    申请日:2015-12-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绕线模具,包括底座(10)以及设置在底座(10)一侧的绕线主体(20),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底座(10)的连接处形成顺次连接的第一底边(21)、第二底边(22)、第三底边(23)、第四底边(24)、第五底边(25)以及第六底边(26),第一底边(21)与第四底边(24)相互平行,第二底边(22)与第六底边(26)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第二底边(22)与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和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0.46至0.5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定子注塑时容易出现绕组外露,产品不良率较高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