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465086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506500.8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IPC: B32B27/02 , B32B27/34 , B32B27/06 , B32B27/12 , B32B15/20 , B32B15/088 , B32B15/14 , B32B7/10 , B32B3/12 , B32B33/00 , B32B37/06 , B32B37/10 , B32B38/00 , C01B32/1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含石墨烯镀层和短芳纶纤维的芳纶纤维夹芯板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夹芯板制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分散均匀的絮状短切纤维;S2:制备表面形成石墨烯镀层的芳纶纤维布;S3:制备石墨烯镀层表面具有均匀絮状短切纤维的芳纶纤维布上;S4:制备中间层芳纶纤维布;S5:制备外层芳纶纤维布;S6:打磨铝蜂窝夹芯层上下表面S7:将一层外层芳纶纤维布、十四层中间层芳纶纤维布和一层外层芳纶纤维布从上到下按照[0/45/‑45/90]顺序铺在打磨过的铝蜂窝夹芯层上,进行热压固化,制得含石墨烯镀层和短芳纶纤维的芳纶纤维夹芯板;本发明极大地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韧性,可以有效抵御其内聚性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17227277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138382.X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IPC: B32B17/02 , B32B9/04 , B32B27/34 , B32B27/36 , B32B27/32 , B32B3/12 , B32B3/08 , B32B7/12 , B32B37/12 , B32B37/10 , B32B37/15 , B32B38/00 , B32B38/08 , B64C1/40 , B64G1/58 , C04B41/8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蜂窝夹层组合结构热防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褶皱芯子制备;步骤二、褶皱芯子与上面板粘接;步骤三、蜂窝结构制备;骤四、蜂窝结构与褶皱结构粘接;步骤五、双层夹芯结构的陶瓷基上面板制备。本发明结合了蜂窝结构和褶皱结构这两种夹层方式,充分利用其隔热性能,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也铺设耐高温性能较好的材料进一步提高材料的隔热性能,在保证力学性能的同时,实现了轻质、耐高温,并且褶皱结构的流体通道能进一步消耗热量之后,由蜂窝结构作进一步隔热,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且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706997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14236.6
申请日:2023-08-11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芳纶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芳纶纤维的表面处理;步骤2在芳纶纤维上进行激光诱导;步骤3环氧树脂体系制备;步骤4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成型。本发明可直接在芳纶纤维表面直接生成石墨烯层,大大降低了实验生产难度。相较于传统的石墨烯生产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剥离法、氧化还原法等,不需要复杂的工艺流程、较为严格的实验条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小污染,同时具有可控性强,机械性能稳定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19618656U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20862692.5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性能的耐高温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所述新型高性能的耐高温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包括碳纤维基板、陶瓷基复合材料层和碳化硅纤维束;所述陶瓷基复合材料层设有两层分别分布在碳纤维基板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碳纤维基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纤维复合材料结构,通过在碳纤维基板的上下两侧开设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在两凹槽内部通过碳化硅纤维束与陶瓷基复合材料层进行连接,并在陶瓷基复合材料层内部镶嵌碳纤维网板,进而可使本复合材料的内部形成交错的支撑筋,后期在使用时,即可有效对多方位的外力进行吸收,增加本复合材料的抗拉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221238237U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321806159.3
申请日:2023-07-11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IPC: F41F3/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发射平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海上发射平台用导流槽,包括:安装在海上发射平台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外壁粘合连接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成的隔热板,隔热板之间活动连接,底座的顶部活动连接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成的下隔热板,下隔热板之间活动连接,通过在支撑架的外壁上粘合连接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成的隔热板,可利用隔热板,对支撑架起到防护的效果,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支撑架受到高温尾焰的作用,造成损坏,导致影响后续的使用,并且将隔热板与下隔热板之间活动连接,可在隔热板损坏时,仅需更换损坏的隔热板,并且未损坏的隔热板可继续重复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20682656U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21755202.8
申请日:2023-07-06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箭助推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发射助推器装置,包括助推器,所述助推器外壁设有多个转动槽,所述转动槽活动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电机盒,所述电机盒的内部安装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旋转机翼,所述助推器的顶部安装有降落伞包,通过设置旋转电机以及旋转机翼,可在助推器与火箭分离时,通过控制器启动旋转电机,带动旋转机翼的旋转,为助推器提供反向升力,降低助推器的下落速度,下降一端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包,通过降落伞包的阻力,对助推器进行反向推动,降低助推器的下落速度,有效降低了成本,采用蓄电池组提供动力,可降低燃料的使用,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220248785U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21805311.6
申请日:2023-07-11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流变阻尼器,包括磁流变阻尼器本体和套设在磁流变阻尼器本体外部的降温装置,所述降温装置由冷却夹套和制冷箱组成,所述冷却夹套和制冷箱的一侧通过回流管相连通,且冷却夹套和制冷箱的另一侧通过输出管和泵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降温装置,使得冷却夹套套在磁流变阻尼器本体的外部,进而通过灌入冷却夹套内部的冷却水与磁流变阻尼器本体外壳接触,进而达到帮助磁流变阻尼器本体冷却降温的效果,有利于帮助磁流变阻尼器本体及时排出热量,进而防止磁流变阻尼器本体在长时间工作以后内部温度过高的情况,并且冷却夹套与制冷箱内部实现冷却水循环,从而维持冷却降温效果的持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220416089U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21805304.6
申请日:2023-07-11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磁流变液阻尼装置。包括:阻尼器工作缸,闭合前盖,密封部,套筒,活塞杆盖板,螺旋活塞杆以及密封后盖,螺纹连接部,设置于阻尼器工作缸远离闭合插槽的一侧,密封后盖靠近液体存储仓的端面固设有与螺纹连接部螺纹连接的螺旋部;定位桩,固设于液体存储仓的内壁呈环形间距分布设置;限位环,套设在套筒的外部,且定位桩与定位部的表面开设有对应的螺孔。本申请的整体结构采用可拆卸式设计,阻尼器工作缸的前后两端口可由螺旋部与密封后盖的螺纹连接以及阻尼器工作缸与闭合前盖通过螺栓连接完成阻尼器工作缸两端口的开放以及闭合,方便对内部结构的检修以及更换。
-
公开(公告)号:CN219927916U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21265267.4
申请日:2023-05-24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漂浮式光伏平台的稳定器,涉及稳定器技术领域,包括多个相互拼接形成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的上表面通过支撑杆倾斜支撑有光伏板,所述支撑杆为伸缩结构,所述支撑平台的侧面转动设置有稳定板,所述稳定板的端部倾斜向下,所述稳定板倾斜向下一端的侧面与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用以在稳定板旋转时带动其复位的复位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漂浮式光伏平台的稳定器,通过支撑平台为多个,相互拼接形成,使得在水面晃动时,单个的支撑平台能够产生一定的上下浮动,从而对水面的晃动进行缓冲,避免持续不断地晃动导致光伏板的安装产生松动,通过稳定板的作用,使得浸没在水中的面积增大,从而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219237322U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20861854.3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动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智能化姿态控制和减摇的船舶动力系统。所述智能化姿态控制和减摇的船舶动力系统包括安装板、调节组件、减摇鳍板和拨动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安装板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端部设有转接板,所述转接板上设有若干第一液压缸,且若干所述第一液压缸与减摇鳍板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化姿态控制和减摇的船舶动力系统,调节组件中的电机和第一液压缸即可分别调动减摇鳍板进行水平转动和竖直摆动,即可使减摇鳍板进行多角度的调节,增加减摇鳍板应对外力的范围,进而可提高本装置后期的减摇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