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238949B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811093623.2
申请日:2018-09-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海洋生物软组织中微塑料密度分布的方法,属于微塑料在鱼类或双壳类生物样品领域。一种检测海洋生物软组织中微塑料密度分布的方法,步骤包括:选择个体接近的鱼类或双壳类生物,用纯水洗涤后制成消化道或软组织样品,并记录重量;制备消解液对制成的样品消解,并得到消解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加入NaCl进行密度浮选;对浮选的颗粒镜检,挑选疑似的颗粒做显微‑傅里叶光谱仪等分析,鉴定是微塑料后并计数,计算得出微塑料的密度分布。本发明能对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软组织中微塑料进行准确定量,为该区域微塑料的污染状况提供基础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9238948B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1810977111.6
申请日:2018-08-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密度分布的方法,属于微塑料在沉积物样品的检测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水环境沉积物中微塑料密度分布的方法,采用0.9~1.2g/cm3的NaCl和1.20~1.55g/cm3KI溶液对样品进行分别浮选处理,弥补单一浮选液对微塑料分离种类的限制以及高密度浮选的预处理成本,可分离高密度的微塑料;通过显微镜目检出疑似微塑料颗粒,再进行显微‑傅里叶红外分析,提高了单一鉴别的准确性。通过计算微塑料的密度分布准确性高,简单易行,可适用于多种水环境沉积物中的密度分布特征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9238948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0977111.6
申请日:2018-08-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密度分布的方法,属于微塑料在沉积物样品的检测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水环境沉积物中微塑料密度分布的方法,采用0.9~1.2g/cm3的NaCl和1.20~1.55g/cm3KI溶液对样品进行分别浮选处理,弥补单一浮选液对微塑料分离种类的限制以及高密度浮选的预处理成本,可分离高密度的微塑料;通过显微镜目检出疑似微塑料颗粒,再进行显微-傅里叶红外分析,提高了单一鉴别的准确性。通过计算微塑料的密度分布准确性高,简单易行,可适用于多种水环境沉积物中的密度分布特征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6834371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611123666.1
申请日:2016-12-0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12P9/00 , C02F3/34 , B09C1/10 , C12R1/01 , C02F10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脱羧勒克菌在降解正十六烷过程产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及定性方法。该方法基于对非脱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过程中的发酵液进行粗提‑纯化得到表面活性剂纯品,同时对细菌发酵液进行排油圈、乳化性实验并对纯品做薄层层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在代谢正十六烷过程中产生了磷脂类表面活性剂。正十六烷是一类油状石油烃,难溶于水,而表面活性剂可增大水‑正十六烷的界面张力,增大菌体与正十六烷接触的比表面积,提高生物有效性。该菌适用于受直链石油污染的环境的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09238949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093623.2
申请日:2018-09-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海洋生物软组织中微塑料密度分布的方法,属于微塑料在鱼类或双壳类生物样品领域。一种检测海洋生物软组织中微塑料密度分布的方法,步骤包括:选择个体接近的鱼类或双壳类生物,用纯水洗涤后制成消化道或软组织样品,并记录重量;制备消解液对制成的样品消解,并得到消解混合液;向混合液中加入NaCl进行密度浮选;对浮选的颗粒镜检,挑选疑似的颗粒做显微-傅里叶光谱仪等分析,鉴定是微塑料后并计数,计算得出微塑料的密度分布。本发明能对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软组织中微塑料进行准确定量,为该区域微塑料的污染状况提供基础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6834371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123666.1
申请日:2016-12-0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12P9/00 , C02F3/34 , B09C1/10 , C12R1/01 , C02F101/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9/00 , B09C1/10 , C02F3/34 , C02F210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脱羧勒克菌在降解正十六烷过程产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及定性方法。该方法基于对非脱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过程中的发酵液进行粗提‑纯化得到表面活性剂纯品,同时对细菌发酵液进行排油圈、乳化性实验并对纯品做薄层层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在代谢正十六烷过程中产生了磷脂类表面活性剂。正十六烷是一类油状石油烃,难溶于水,而表面活性剂可增大水‑正十六烷的界面张力,增大菌体与正十六烷接触的比表面积,提高生物有效性。该菌适用于受直链石油污染的环境的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06242072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639448.7
申请日:2016-08-0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2F3/34 , B09C1/10 , C02F103/08 , C02F101/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3/34 , B09C1/10 , C02F2101/32 , C02F2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脱羧勒克菌在降解正十六烷中的应用,该应用是基于非脱羧勒克菌单末端氧化机理将正十六烷高效降解生成无毒害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发现,该菌对高浓度正十六烷有一定耐受性,同时对盐度及pH的适应亦具有广谱性,适应油田区的高油污染、中高盐和中偏弱酸性的土壤环境,对石油污染土壤有很强的降解能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