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蒙皮及其变刚度变形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70527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870954.1

    申请日:2024-07-0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蒙皮及其变刚度变形控制方法,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基体和若干条液态金属管;所述液态金属管安装在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基体内;对所述液态金属管加热以使所述液态金属管熔化,并将热量传导至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基体实现变刚度变形。本发明的蒙皮结构应用在各类变体飞行器及变形机翼上,改善了橡胶类变形蒙皮和纯形状记忆聚合物蒙皮气动承载能力弱的缺点;且结构刚度较高,满足机翼对气动载荷承载能力的需求;还改善了传统形状记忆聚合物蒙皮内嵌电阻丝或外贴加热膜加热导致的变形能力下降、加热不均匀、加热效率低等缺点,通过电加热蒙皮内部的液态金属,可以快速高效地加热蒙皮,改变蒙皮刚度。

    一种变体飞行器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27719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126621.3

    申请日:2023-02-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体飞行器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及方法,用于实现基于状态监测和时变系统辨识的在线故障诊断与处理,所述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包括状态监测与系统辨识单元、故障诊断单元、故障处理单元及系统信息知识库。智能安全管理系统能够融合多种机载传感器信息,对变体飞行器的时变飞行动力学特征进行跟踪辨识,对异常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结合故障特征库进行在线故障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生成处理方案,并提交至飞行器控制中枢执行,对后续控制策略做出调整,从飞行器总体控制层面提高变体飞行器的飞行安全性。

    远程监测和控制的脉冲电刺激柔性电子壳聚糖敷贴

    公开(公告)号:CN110665118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0864125.1

    申请日:2019-09-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远程监测和控制的脉冲电刺激柔性电子壳聚糖敷贴,由终端和脉冲电刺激柔性电子壳聚糖敷贴组成,所述终端包括脉冲电刺激柔性电子壳聚糖敷贴的应用程序和终端通讯装置。所述脉冲电刺激柔性电子壳聚糖敷贴包括无线通讯装置、背衬层、脉冲电刺激装置、保护膜、预警装置、药垫层、伤口环境监测传感器和离型纸。本发明能实时监测和获得病人创面信息并进行敷贴参数的及时调整,同时也可实时指导病人或家属进行治疗方案调整。本发明装置体积小,携带方便,且具有远程控制的功能,从而对病人进行个性化、多方位的治疗,给患者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本发明高效、便捷的提高了慢性创面病人的医嘱性,真正做到长期规律的有效治疗。

    大行程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悬臂梁作动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58931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810027319.1

    申请日:2018-01-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行程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悬臂梁作动系统及其方法。它包括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非对称高压供电回路;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是在中间层的上下表面贴敷两片压电复合材料的复合梁、梁的自由端与一轴固定、轴的两端套上两只微型轴承,轴承上套上预制卡槽的外环,在卡槽内嵌入弹性带,弹性带的另一端的两头与固定基座相连,紧绷的弹性带提供悬臂梁预压力;非对称高压供电系统包括了直流‑直流变压器、电阻、二极管、从而组成不对称的分压电路。本发明可使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在全驱动电压下变形,从而大幅提高作动器输出位移,并克服传统压电陶瓷双晶片不可大幅弯曲的缺点;能够作为内部空间狭小、操控带宽大的微型飞行器伺服作动器。

    大行程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悬臂梁作动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58931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810027319.1

    申请日:2018-01-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N2/02 H02N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行程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悬臂梁作动系统及其方法。它包括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非对称高压供电回路;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是在中间层的上下表面贴敷两片压电复合材料的复合梁、梁的自由端与一轴固定、轴的两端套上两只微型轴承,轴承上套上预制卡槽的外环,在卡槽内嵌入弹性带,弹性带的另一端的两头与固定基座相连,紧绷的弹性带提供悬臂梁预压力;非对称高压供电系统包括了直流‑直流变压器、电阻、二极管、从而组成不对称的分压电路。本发明可使压电复合材料双晶片在全驱动电压下变形,从而大幅提高作动器输出位移,并克服传统压电陶瓷双晶片不可大幅弯曲的缺点;能够作为内部空间狭小、操控带宽大的微型飞行器伺服作动器。

    一种视觉引导的隧道标志点坐标激光测量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47910A

    公开(公告)日:2018-03-02

    申请号:CN201710851865.2

    申请日:2017-09-1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B11/24 G01B11/16 G01C7/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视觉引导的隧道标志点坐标激光测量系统及方法。包括设置在隧道岩壁上的标志点、照射到隧道岩壁上的可见光灯和标志点坐标测量装置,标志点坐标测量装置中,安装板安装在能沿水平旋转和竖直俯仰运动的云台顶端,工业相机和激光位移传感器固定在安装板上,工业相机的探头轴线方向和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激光发射方向相垂直,并且在工业相机的探头轴线和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激光发射相交处固定放置窄带滤光镜,窄带滤光镜固定在安装板上,窄带滤光镜在远离工业相机的一侧布置有遮光板。本发明结构简单,应用灵活,可自动完成隧道标志点坐标测量,实现隧道轮廓的自动、非接触监测。

    生产豆豉的纯种发酵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0527992C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610155432.5

    申请日:2006-12-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轻工业食品发酵技术领域,涉及生产豆豉的纯种发酵工艺。主要步骤:原料大豆浸泡至含水量为45~55%,常压蒸煮或高压蒸煮;采用KMB液体培养基,接入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BBDC4;摇床150rpm培养18小时,培养液稀释成含活菌数107个/毫升的种子液;按蒸煮大豆与种子液重量体积比为100∶1~3的量接种制曲,在30~37℃条件下放置48~72小时;添加食盐和糖,或添加香辛料,加水浸泡12~24小时,装坛,45~55℃放置15~30天;按需求调制成不同风味豆豉。本发明缩短生产周期在34天以内,使用纯种菌,避免了有害微生物的侵入,最终产品不需要灭菌处理,确保豆豉的卫生安全。

    生产淡豆豉的纯种发酵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994116A

    公开(公告)日:2007-07-11

    申请号:CN200610155477.2

    申请日:2006-12-2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纯种制曲生产淡豆豉的工艺,以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的保藏号为CGMCC No.1863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制曲菌种,大豆为主料,桑叶和青蒿为辅料生产淡豆豉。具体工艺包括煎煮,过滤,将吸尽滤液的大豆蒸煮,按蒸煮大豆∶种子液=100∶1~3(w/v)的量接种活菌,发酵,干燥等过程。由于本发明在工艺中使用了纯种菌,生产的淡豆豉具有稳定的营养和功能品质,且安全卫生。

    生产豆豉的纯种发酵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985651A

    公开(公告)日:2007-06-27

    申请号:CN200610155432.5

    申请日:2006-12-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轻工业食品发酵技术领域,涉及生产豆豉的纯种发酵工艺。主要步骤:原料大豆浸泡至含水量为45~55%,常压蒸煮或高压蒸煮;采用KMB液体培养基,接入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BBDC4;摇床150rpm培养18小时,培养液稀释成含活菌数107个/毫升的种子液;按蒸煮大豆与种子液重量体积比为100∶1~3的量接种制曲,在30~37℃条件下放置48~72小时;添加食盐和糖,或添加香辛料,加水浸泡12~24小时,装坛,45~55℃放置15~30天;按需求调制成不同风味豆豉。本发明缩短生产周期在34天以内,使用纯种菌,避免了有害微生物的侵入,最终产品不需要灭菌处理,确保豆豉的卫生安全。

    一种可降解血管外支架及其系统、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74333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564240.4

    申请日:2024-11-05

    Inventor: 李华 冯剑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降解血管外支架及其系统、控制方法,可降解血管外支架系统包括:覆盖动脉端的主支架,所述主支架的材料密度为50‑300mg/cm3;覆盖静脉端的侧套管,所述侧套管与所述主支架连接在一起,且所述侧套管与所述主支架之间的夹角呈可调节设置,所述夹角调节范围为20‑70°,所述主支架与侧套管沿管壁延伸方向为具有完整圆周形状的开口状态,术中调整内瘘角度后将该支架覆盖在动静脉瘘处,支架闭合后开口两侧有互锁装置固定;所述侧套管和所述主支架的材质均为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所述主支架与侧套管载药/不载药,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弹性模量为100MPa‑1000MPa。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