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162905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1910456930.0
申请日:2019-05-2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内源释放的大型浅水湖泊模型及其构建方法,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资料收集及实地调查监测;分区取样测定沉积物特性;构建水动力模块并进行边界条件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构建水质模块并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构建沉积物模块;构建沉积物成岩模块并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判定沉积物再悬浮的底部切应力条件,耦合沉积物和水质模块。本发明将实地调查、地理信息技术及数值模拟有机结合,考虑水动力、水质和生态要素,合理分析大型浅水湖泊在不同水动力、边界作用下湖区及底泥营养盐变化,为浅水湖泊保护、利用、技术咨询、管理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6989955B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710413018.8
申请日:2017-06-05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1N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黏性沉积物的采泥器,包括沉积物采样柱(1),所述沉积物采样柱(1)包括收集管(8)和活动设置于所述收集管(8)内的按压杆件,所述按压杆件包括按压横杆(2)、直杆(3)和活塞芯(9),所述活塞芯(9)在所述收集管(8)内上下向移动,所述活塞芯(9)上表面中部与所述直杆(3)底端连接,所述直杆(3)顶端与所述按压横杆(2)中部侧壁连接,所述按压横杆(2)位于所述收集管(8)外部,所述活塞芯(9)上设置有若干孔洞(22),所述孔洞(22)上设置有只能向上开启的单向阀(23)。本发明采泥操作方便,采泥装置结构简单,对采泥样本内部结构不发生扰动,并且可快速便捷实现采泥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07315912B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710475453.3
申请日:2017-06-21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小树枝型河道污染物浓度预测及纳污能力计算方法,确定调查对象水环境功能区的目标值,结合现场调研确定河道水文和水质参数;进行河道干流概化及河道支流概化;进行河道干流污染物浓度、河道干流纳污能力及干流超标长度比例、支流及整体河道污染物浓度的计算及预测。本发明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河道污染物浓度和纳污能力方法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中小树枝型河道污染物浓度预测及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可有效应用于中小树枝型河道的水环境管理、污染物浓度预测和水污染的控制,尤其适用于经济欠发达、河道污染较严重地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为中小树枝型河道水环境管理、污染物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7808054A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申请号:CN201711030846.X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 G06F2217/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野外观测的沉积物再悬浮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步骤包括:获取反映水体沉积物和水动力特征的观测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高频沉积物浓度数据及波浪特征参数计算;底部切应力计算及临界切应力确定;不同浓度下沉积物沉降速度确定;沉积物再悬浮通量模拟预测模型构建。主要使用的仪器包括测量水体水动力和泥沙的测量设备,需要结合野外观测和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本发明结合观测过程,建立了一种由野外数据获取较接近真实的沉积物再悬浮预测模型。克服了以往并没有系统的建立准确预测的沉积物再悬浮预测模型的方法的缺陷。本发明方法简单,实施方便,为科学合理建立的模型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7556773A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711019249.7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C08L97/02 , C08L3/02 , C08L23/12 , C08L23/06 , C08L67/04 , C08L67/02 , C08K13/02 , C08K3/26 , C08K5/098 , C08K5/09 , C08J9/08 , C08J9/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降解的生物基发泡缓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由生物质原料、聚烯烃、成核剂、发泡剂、增塑剂、交联剂、润滑剂、热稳定剂、水等经混匀、挤出或模压膨化发泡成型得到,其中增容剂和交联剂由一种或几种助剂复合组成。本发明制备的可降解生物基发泡缓冲材料生物降解率可达60%以上,达到了降解塑料的标准,发泡产品的密度在0.01-0.15g/cm3之间,质轻回弹性好,可替代聚乙烯(以下简称EPE)、聚苯乙烯(以下简称EPS)发泡材料,用于食品、化妆品、工艺品和工业品等包装。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经济环保,不需要专门的复杂设备,只需将特殊方式预处理好的材料通过普通的螺杆挤出机或模压即可发泡成型。
-
公开(公告)号:CN111122783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911378141.6
申请日:2019-12-2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原位营养物添加实验的装置和方法。所述装置的浮游植物分离箱内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安装浮游植物网的一侧边,第二卡槽用于安装隔板的一侧边,第三卡槽用于安装所述浮游植物网、隔板的另一侧边;所述浮游植物分离箱的下部设有与水体收集箱相连的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浮游植物箱相连,所述浮游植物箱内设有叶绿素检测器和带有滤膜的出水口。利用本装置能够将原始水样中的浮游植物与原水体分离,不改变原水体的营养状态和浮游植物的组成,并可定量分装用于后续实验。本发明技术原理简单,便于设置对照,制作简易,操作方便,具有实用性,可较好的应用于相关试验研究中。
-
公开(公告)号:CN107478808B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710846161.6
申请日:2017-09-1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内模拟林区淋溶浸泡的装置,包括储水槽、定时电动阀门、微型吸水泵、淋溶浸泡系统、淋溶液收集装置和针筒式抽取器;所述储水槽在底部设置多个出水口;所述淋溶浸泡系统包括喷头、空心圆柱形罐、液体导流V型槽、多孔垫层和液体导流漏斗;所述淋溶液收集装置包括锥形瓶、溢流槽。本发明能够实现室内模拟野外林区淋溶浸泡的效果,可同时测定不同树种(不同树龄)不同组分的(树叶、树枝、树皮、果实)的淋溶浸泡结果,具有省时、模拟真实度高、对比效果佳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122927A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710497795.5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水引流水环境改善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反映调水引流水环境改善效果的指标及数据;S2、建立水环境改善效果综合评价体系;S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对上述指标进行赋权;S4、合成各断面得分,然后确定各方案得分,对调水引流水环境改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中存在以偏概全、考虑因素不够全面的缺陷。本发明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指标因素,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调水引流水环境改善效果,为得出水动力、水质、经济上最优的调水引流方案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1122783B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1911378141.6
申请日:2019-12-2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原位营养物添加实验的装置和方法。所述装置的浮游植物分离箱内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安装浮游植物网的一侧边,第二卡槽用于安装隔板的一侧边,第三卡槽用于安装所述浮游植物网、隔板的另一侧边;所述浮游植物分离箱的下部设有与水体收集箱相连的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浮游植物箱相连,所述浮游植物箱内设有叶绿素检测器和带有滤膜的出水口。利用本装置能够将原始水样中的浮游植物与原水体分离,不改变原水体的营养状态和浮游植物的组成,并可定量分装用于后续实验。本发明技术原理简单,便于设置对照,制作简易,操作方便,具有实用性,可较好的应用于相关试验研究中。
-
公开(公告)号:CN109858779A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910030322.3
申请日:2019-01-14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环境数学模型水质参数不确定性与敏感性分析方法,通过筛选待分析的水质参数及其先验分布特征、取值范围;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法抽取适量的参数组;通过水环境数学模型,计算水质参数的水质模拟结果;再选取特定的置信区间作为判定不确定性区间的上下边界,定义区间覆盖率、不确定性区间宽度、相对不确定性区间宽度,评估水环境数学模型的不确定性;再通过敏感性分析图度量水质参数的敏感性;最后由参数后验分布,优化敏感性水质参数的取值范围。其对水质参数评价更全面,有效化解“异参同效”的问题;对参数敏感性进行量化,得到参数后验分布、缩小敏感参数取值范围,为参数定值提供更优的选择、提高模型的灵敏度提供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