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静态水力平衡智能调节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23490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210422884.4

    申请日:2022-04-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静态水力平衡智能调节装置及其实现方法,它主要由固定端信号采集模块、移动端信号采集模块和智能运算模块三部分组成,利用调节装置实现基于流量比例一致的定量调节方法,在整个调节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固定端调节单元的水力失调度为参照数据,且按照距离固定端调节单元由近及远的顺序对移动端调节单元进行平衡调节,不会引起已经调节完成的所有移动端调节单元的水力失调偏差率发生变化的问题,所以无需对已调节完成的所有移动端调节单元进行再次调节,平衡调节耗时较短,当调节结束后,所有调节单元的水力失调度几乎趋于一致,所有调节单元的水力失调偏差率几乎均为0,系统达到平衡状态。

    一种便携式静态水力平衡智能调节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23490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422884.4

    申请日:2022-04-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静态水力平衡智能调节装置及其实现方法,它主要由固定端信号采集模块、移动端信号采集模块和智能运算模块三部分组成,利用调节装置实现基于流量比例一致的定量调节方法,在整个调节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固定端调节单元的水力失调度为参照数据,且按照距离固定端调节单元由近及远的顺序对移动端调节单元进行平衡调节,不会引起已经调节完成的所有移动端调节单元的水力失调偏差率发生变化的问题,所以无需对已调节完成的所有移动端调节单元进行再次调节,平衡调节耗时较短,当调节结束后,所有调节单元的水力失调度几乎趋于一致,所有调节单元的水力失调偏差率几乎均为0,系统达到平衡状态。

    基于阻抗的集中供热管网静态水力平衡人工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96986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0221145.X

    申请日:2020-03-26

    Inventor: 徐文忠 冯永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阻抗的集中供热管网静态水力平衡人工调节方法,分为粗调和精调两个过程。粗调过程可以在供热系统非运行状态下进行,以管网水力计算结果为依据,计算出静态平衡所需的静态调节阀的计算阻抗值,并将其开度调整至该阻抗值对应的开度并锁定;精调是在供热系统任一运行状态下,根据各用户的流量测定结果,通过计算分析,根据用户的不平衡率筛选出需要精调的用户,并对这些用户按照设定的公式重新计算其阻抗值,并将其调节阀重新调整至该阻抗值对应的阀门开度。本发明对运行工况没有特殊要求,操作简单方便,且调节过程不影响管网正常运行。

    多热源环状管网可及性分析判定方法及其改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05837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310537328.2

    申请日:2013-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热源环状管网可及性分析判定方法及其改善方法,这种分析判定方法建立在管网结构参数和运行工况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定量分析各热源所能提供的循环压头能否满足热网在该工况下实现预定的流量分配所需的资用压头,来判定管网在这种工况下的可及性;并依据可及性分析判定结果,通过对环状管网的结构参数包括管段管径、循环水泵扬程等,按一定顺序进行调整,使其可及性能够同时满足各种运行工况的要求。本发明利用建立的多热源环状管网的可及性分析方法可以直观地判断出管网的可及性及影响可及性的主要因素;经过最后的管径调整和循环水泵调整后,管网在各种工况下的可及性则均能满足要求。

    利用冷却塔获取低冷幅冷却水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16912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310139839.9

    申请日:2013-04-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冷却塔获取低冷幅冷却水的方法,它是在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循环冷却水通路上并联一个带有流量调节阀的旁通支路,使冷却塔的出水经过冷却循环泵加压后分为两路:一路流经制冷机组冷凝器支路,另一路流经旁通支路;从制冷机组冷凝器出来的冷却水和流经旁通支路的冷却水混合后,进入冷却塔进行循环冷却;要求流经制冷机组支路的流量G1按制冷系统的设计冷负荷确定,旁通支路的流量G2按循环冷却水要求的冷幅计算确定,冷却塔的流量根据制冷机组支路的流量G1和旁通支路的流量G2确定。本发明通过技术改进,既能利用冷却塔获取低冷幅冷却水,又不影响制冷系统安全运行。

    一种矿井用压缩空气输冷降温系统及其降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16255B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310140193.6

    申请日:2013-04-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井用压缩空气输冷降温系统及其降温方法,它由设置在地面的空气压缩机、自然冷源子系统、人工冷源子系统以及设置在井下工作面的压缩空气喷射送风装置三部分通过压缩空气输送管道依次连接而成;其中:自然冷源子系统是由一级冷却塔和一级冷却喷淋室通过管道连接而成的用于压缩空气预冷却的水循环冷却通路;人工冷源子系统是由二级冷却塔、二级冷却喷淋室和制冷机组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而成的用于压缩空气人工冷却的水循环冷却通路。本发明利用自然冷源对压缩空气进行预冷却,能够大幅度降低人工制冷设备的制冷负荷,在冬季或过度季甚至可以不运行人工制冷系统,从而大幅度降低矿井降温系统的运行费用。

    一种多热源环状管网的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61385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410022860.5

    申请日:2014-0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热源环状管网的优化设计方法,它包括多热源环状管网优化模型的建立步骤和采用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步骤,确切地讲,多热源环状管网优化模型以管网的年折算费用为目标函数,以管网管径和循环水泵扬程等参数为优化变量,以及管网参数的优化是采用遗传算法进行的。通过本发明优化方法,使设计的多热源环状管网即能满足其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可及性,又能保证管网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多热源环状管网可及性分析判定方法及其改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05837A

    公开(公告)日:2014-02-26

    申请号:CN201310537328.2

    申请日:2013-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热源环状管网可及性分析判定方法及其改善方法,这种分析判定方法建立在管网结构参数和运行工况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定量分析各热源所能提供的循环压头能否满足热网在该工况下实现预定的流量分配所需的资用压头,来判定管网在这种工况下的可及性;并依据可及性分析判定结果,通过对环状管网的结构参数包括管段管径、循环水泵扬程等,按一定顺序进行调整,使其可及性能够同时满足各种运行工况的要求。本发明利用建立的多热源环状管网的可及性分析方法可以直观地判断出管网的可及性及影响可及性的主要因素;经过最后的管径调整和循环水泵调整后,管网在各种工况下的可及性则均能满足要求。

    冷冻状颗粒物料用的干燥装置及其干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56789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310205591.1

    申请日:2013-0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冻状颗粒物料用的干燥装置及其干燥方法,它主要包括干燥仓、除湿器和换热器,干燥仓顶部设有进料风门、底部设有出料风门,出料风门与成品容器相通;除湿器一端通过湿氮气管道与干燥仓侧壁顶部相通,相通处设有过滤网,除湿器的另一端通过干氮气管道与换热器一端的壳程相通,换热器另一端的壳程通过干热氮气管道与干燥仓侧壁底部相通,换热器的管程通过水管与冷冻干燥系统中制冷设备的冷凝器壳程相连;在干燥仓仓体内下部设有网状的均流板,在干热氮气管管路上设有风机。本发明采用干热氮气可实现冷冻物料中的冰升华为水蒸气,从而达到干燥冷冻状物料的目的。

    多热源环状供热管网补水定压系统及定压点压力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43440B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申请号:CN201010299490.1

    申请日:2010-09-27

    Inventor: 徐文忠 冯永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热源环状供热管网补水定压系统及其定压点压力确定方法,技术特点是采用一点定压,多点补水的定压补水方式,即在多热源环状管网供热系统基本热源的循环水泵入口处设置压力信号测定装置。本发明由于多热源环网供热系统只有一个定压点,且定压点的压力值能够保证系统在所有运行工况及非运行工况下,均不出现倒空和汽化现象,因此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该定压点压力值的波动范围可以保持不变,不需根据工况变动进行重新设定,运行管理方便,有效避免多点补水,多点定压措施中,由于辅助定压点压力设定不能适应工况变化而导致的系统超压或欠压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