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76810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581119.3
申请日:2022-12-09
Applicant: 河南理工大学
IPC: A41D13/005 , D06M15/256 , D06M11/79 , D06M13/144 , D06M10/10 , D06M10/06 , D06M10/02 , A41D13/05 , A41D1/06 , A41D27/10 , A41D27/20 , A41D31/02 , A41D31/04 , A41D31/08 , A41D31/12 , A41D31/14 , A42B1/008 , A42B1/22 , D06M101/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织物隔热相变降温服,上衣、帽子、裤子、护颈套,护颈套上端面包覆在帽子下端面外,下端面包覆在上衣衣领外,上衣、帽子、裤子、护颈套所使用面料从外至内均包括复合织物层、相变降温层和亲肤层,复合织物层包括辐射降温层和隔热层,相变降温层外表面与上衣、帽子、裤子、护颈套内表面对应的亲肤层连接。其穿戴方法包括衣物预制,穿戴,调整,更换及服装回收等五个步骤。本发明较当前传统的降温服,能够反射外界热量,阻挡外界热量,穿戴者可以随时随地有效快速的进行穿戴,相变降温层可以吸收人体的代谢热,达到主动降温的目的,亲肤层保证了服装穿戴过程中的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67812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781831.6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河南理工大学
IPC: F24T1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热超导技术开采干热岩地热的取热系统,包括采热装置、导热装置、储热装置及驱动电路,每个储热装置均通过导热装置与采热装置连接,采热装置位于地热井内,储热装置位于地表且其外表面设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分别与导热装置、储热装置电气连接,导热装置包括承载机架、缓存罐、换热管、封堵翅板、导热介质、超声波振荡机构、调压泵、换热器、换热腔。其使用方法包括系统预制和换热作业等两个步骤。本发明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热传递效率、降低传递过程中的热能损耗,同时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及物资损耗,并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维护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可有效杜传统设备运行中的设备缺陷,极大的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和运行连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220780080U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22648535.7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河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新型涉及一种高效水煤浆制备装置,包括承载底座、破碎腔、粉碎腔、引流风机、射流风机、蓄水罐、混合罐、上水泵、驱动电机及驱动电路,破碎腔、粉碎腔嵌于承载底座内,蓄水罐、混合罐均与承载底座外表面连接,蓄水罐与混合罐间通过上水泵连通,破碎腔的出料口与粉碎腔的加料口连通,排气口与一引流风机连通,引流风机另通过导流管与混合罐连通,送风口与射流风机连通,驱动电路与承载底座外侧面连接。本新型有效的简化了设备结构,提高了设备结构的集成化和模块化程度,且生产制备过程中,在有效提高水煤混合比例精度,提高煤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219829958U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20379617.3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河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自燃预警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柱、定位柱、温湿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甲烷传感器、导向驱动套、接线端子,导向驱动套嵌于定位柱内,检测柱嵌于导向驱动套内,检测柱外表面设若干温湿度传感器,检测柱上端面处另设一个甲烷传感器和一个一氧化碳传感器,接线端子至少一个并嵌于检测柱上端面内。本新型可有效满足多种地质结构环境中煤层装配定位的需要,同时在使用中,可有效的对煤层内部深层环境、煤层外部环境数据同步检测,从而为对煤自燃隐患提供精确判断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221005532U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321676261.6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河南理工大学
IPC: F24T1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热超导技术开采干热岩地热的取热系统,包括采热装置、导热装置、储热装置及驱动电路,每个储热装置均通过导热装置与采热装置连接,采热装置位于地热井内,储热装置位于地表且其外表面设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分别与导热装置、储热装置电气连接,导热装置包括承载机架、缓存罐、换热管、封堵翅板、导热介质、超声波振荡机构、调压泵、换热器、换热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热传递效率、降低传递过程中的热能损耗,同时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及物资损耗,并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维护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可有效杜传统设备运行中的设备缺陷,极大的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和运行连续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