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1381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510158023.3
申请日:2025-02-13
Applicant: 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p‑MXene导电油墨与BC增强聚合物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薄膜包括MXene和细菌纤维素,MXene表面包覆水性聚多巴胺,细菌纤维素中嵌有水性聚氨酯,水性聚多巴胺中得羟基和水性聚氨酯中得氨基形成氢键将MXene和细菌纤维素连接。本发明获得的复合薄膜具有优秀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同时具备电磁屏蔽和应力应变传感等综合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956352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20116.1
申请日:2024-07-2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9K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夜间沙漠保温帐篷用的泡沫基相变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相变储能领域。本发明将二硫化钼(MoS2)纳米粒子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黏附在三聚氰胺泡沫(MF)骨架上,然后经高温碳化后与相变材料(PEG‑6000)结合,获得了具有优异包封性能、大小尺寸便于裁切和光热转换能力强的相变复合材料,通过热能存储与释放调节帐篷内微气候,使其保持在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点附近,可有效缓解沙漠地区白天热、晚上冷的现象,进而改善人类在沙漠地区相关活动的体感和舒适感。本发明在太阳能光热转换领域、热能储存领域和减小沙漠昼夜温差等领域得以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007449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13994.9
申请日:2024-02-2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 闽江学院 , 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D06P1/34 , D06P5/10 , D06M13/123 , D06M13/175 , D06M13/47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抗菌功能性材料领域,特别涉及多机制协同光动力高效抗菌医用纺织品及其染整一步法实现配色抗菌的生产工艺,包括:退浆,坯布预缩,将姜黄素、亚甲基蓝和竹红菌素同时溶解于助溶剂溶液中,搅拌过夜,将pH调至4‑5,加入分散剂,得到光敏剂色素染液;采用光敏剂色素染液对坯布进行染色,其中,在室温下入染,姜黄素、亚甲基蓝和竹红菌素的用量之和为2%owf;升温至80℃,再升温至125‑130℃,保温30‑60min,降温,得到染色纺织品;还原清洗,随后置于黑暗热风环境烘干,得到高效抗菌有色纺织品。本发明能够同步实现更优的高效且光谱抗菌效果,提高纺织品在耐摩擦色牢度,同时能够简便地调节纺织品的颜色。
-
公开(公告)号:CN11756301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634650.7
申请日:2023-1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孟加拉玫瑰红的光动力抗菌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和抗菌材料领域。本发明是以孟加拉玫瑰红和羧甲基壳聚糖为反应原料,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为缩合试剂,在室温下反应搅拌过夜,然后经透析得到所述一种基于孟加拉玫瑰红的光动力抗菌纳米材料。其所用偶联剂价格低廉易获取,制备流程工序少,污染少,耗材少,用物价格低,成本低,更环保。其由于具有孟加拉玫瑰红和羧甲基壳聚糖的双功能基,提升了孟加拉玫瑰红的光动力抗菌性能,使其可用于光动力抗菌即其他光动力基材可应用的领域,且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04031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961123.0
申请日:2023-08-0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柔性阿基米德螺旋摩擦纳米发电机及在智能鞋垫中的应用,属于智能可穿戴领域。本发明通过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摩擦正电层和摩擦负电层均设置成可以相互嵌合的阿基米德螺旋线性凸起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本发明只需要在现有的平面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基础上,对结构上做出阿基米德螺旋调整,即可以实现性能的提升;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适合实际工艺化生产应用;同时,本发明的阿基米德螺旋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具备良好的机械柔性和较高的输出性能,无毒无害、生物相容性好、体积小、性能优,适合用于智能鞋垫等智能穿戴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865229B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0555851.7
申请日:2022-05-1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H01M50/457 , H01M50/451 , H01M50/454 , H01M50/414 , H01M50/431 , H01M50/403 , H01M50/497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侧改性的电池专用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化学领域。本发明采用静电纺丝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为基材,在隔膜朝向正极侧原位界面聚合超薄共价三嗪哌嗪(CTP)纳米膜,在隔膜朝向负极侧磁控溅射钽掺杂石榴石型(LLZTO)纳米颗粒来得到双侧改性的电池专用隔膜。本发明制备的隔膜具有隔膜改性层厚度增加极小,界面聚合CTP改性层与磁控溅射LLZTO改性层厚度均低于1微米;避免了隔膜因传统改性方法带来的厚度极大增加,从而避免了电池内部离子传输缓慢及能量密度降低的问题。另外,本发明采用PAN纳米纤维膜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隔膜的耐热性能,从而保障了电池的安全使用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02091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557572.4
申请日:2022-05-1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H01M50/449 , H01M50/434 , H01M50/403 , H01M10/052 , H01M10/054 , D01F6/18 , D04H1/43 , D04H1/7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锂/钠硫电池的蒲棒结构陶瓷复合隔膜夹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化学领域。本发明首先采用静电纺丝装置制备PAN纳米纤维膜,然后经高温碳化处理得到碳纳米纤维膜;以碳纳米纤维膜为基材,利用高真空磁控溅射设备在碳纳米纤维表面共溅射MoS2和Al2O3得到蒲棒结构的MoS2/Al2O3@CNF陶瓷复合隔膜夹层。本发明所制备的蒲棒结构MoS2/Al2O3@CNF夹层兼具刷子过滤和膜过滤的双效过滤功能,可以物理阻隔多硫化物;同时蒲棒结构MoS2/Al2O3@CNF夹层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暴露更多的化学吸附和催化活性位点,可以有效的捕获多硫化物并实现高效的转化,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并且本发明方法不含有任何粘结剂并且不易脱粉,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70688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547432.4
申请日:2021-05-1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H01M50/44 , H01M50/414 , H01M50/431 , H01M50/457 , H01M50/403 , H01M10/058 , H01M10/052 , H01M10/42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糊精/石墨碳改性锂硫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改性锂硫电池隔膜包括基础隔膜和改性功能层;所述基础隔膜为纳米纤维膜;所述改性功能层包括环糊精层和石墨碳层,分别设置在基础隔膜的两侧。采用本发明所制得的环糊精/石墨碳改性锂硫电池隔膜组装的锂硫电池具有1.3~1.8mS/cm的高离子电导率,60~70Ω的低界面阻抗;在0.2C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300mAh/g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1910279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862910.6
申请日:2020-08-2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调温功能的相变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纺织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将含相变微胶囊的纺丝液装入气压注射器中,利用气压作用使纺丝液在针头喷射出来,在气流的辅助作用下形成射流,射流在重力以及滚轴收集装置的牵伸作用下被抽长拉细并且以长丝的形态被收集,即可得到调温相变纤维。本发明方法可操作性强、设备简单、流程短、节能,可以达到对各组分材料充分利用即不会产生浪费;所得调温相变纤维一般状态下不会发生相变材料泄露,可循环多次利用;具有较大的熔融焓和结晶焓,能够实现优异的调温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7895767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711102332.0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硫电池用高性能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高性能隔膜针对电子导电性、离子传导性,循环稳定性等问题,运用磁控溅射双靶共溅技术在商业隔膜上沉积碳材料和锆酸镧锂,该方法有效避免了直接涂覆法带来的堵塞隔膜孔隙等问题,从而提高锂离子传导率。其中,导电碳的引入改善了硫正极的绝缘缺陷,并为物理吸附多硫化物提供了可能;LLZO特有的结构也提高了锂离子电导率,并为多硫化物提供了更可靠的化学吸附。通过范德华力和化学键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循环稳定的高容量电池设计。该发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锂硫电池隔膜改性中存在的多硫化物阻碍率和锂离子扩散率难以平衡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