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杂纤维增强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56013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572591.2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杂纤维增强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的原料组成为:硅酸盐水泥、减水剂、粉煤灰、砂、PVA纤维、钢纤维、碳酸钙晶须和水,上述原料的质量份配比为:硅酸盐水泥300±5Kg/m3,减水剂6±1Kg/m3,粉煤灰1200±50Kg/m3,砂540±20Kg/m3,PVA纤维18±4Kg/m3,钢纤维45±25Kg/m3,碳酸钙晶须110±40Kg/m3,水510±5Kg/m3。本发明的混杂纤维增强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拉伸变形能力、极强的弯曲变形能力、在单轴拉伸和弯曲荷载作用下多缝开裂特征明显、高水平的压缩能量吸收能力,而且性价比高、成本较低,原材料易得,制备工艺较简单。

    一种稳定性的外伸型双层空间智能悬挑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10016972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1910348166.5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稳定性的外伸型双层空间智能悬挑结构体系,包括格构柱、空间悬挑结构、环梁和屋盖,所述格构柱为截面菱形的格构柱,格构柱上端为仿蜻蜓翅膀的仿生双层空间悬挑结构,双层空间悬挑结构中上层空间结构主脉端部设置有可移动、限位和锁定的平衡块,所述的环梁包括悬挑上环梁、悬挑下环梁和屋盖环梁,分别作为双层空间悬挑结构上层内边缘、双层空间悬挑结构下层内边缘及屋盖外边缘,双层空间悬挑结构与格构柱环向分布,屋盖设置于双层空间悬挑结构的内侧,格构柱通过环梁为双层空间悬挑结构和屋盖提供支撑。本发明跨度大、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高、耗材少、自重轻,实现了悬挑结构造型的突破。

    一种气密性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98137B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1911035397.7

    申请日:2019-10-2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密性混凝土材料,由连续级配石灰岩质粗骨料、洁净中河砂、磨细矿粉、II级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高效减水剂、特种引气剂、水经搅拌、密实成型、标准养护制作而成,是有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外溢等环境隧道二衬结构的主要混凝土材料。其主要特征在于致密,因亚观结构中毛细孔内存在弹性气泡,抗气体渗透能力、抗渗能力、抗碱骨料反应、抗裂能力、抗冻能力等十分优异;除特种引气剂外,其它原材料来源较广,制备工艺较简单。

    一种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58564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810449462.X

    申请日:2018-05-1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由一定配比的水泥、粉煤灰、洁净细河砂、橡胶粉、纤维、减水剂、乳胶粉、速凝剂和水组成。本发明的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因具有较高的断裂能和极限拉应变,出色的抗裂能力,可调整的四点弯曲韧性指数,合理的抗压强度,可用于煤矿深井巷道支护结构体系中的喷射混凝土材料,可用于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山岭隧道特别是大变形隧道和严重偏压隧道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材料。

    一种大空间自恢复吸能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05821985A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610245837.1

    申请日:2016-04-20

    Applicant: 江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9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空间自恢复吸能结构体系,包括网壳结构、格构塔柱、自平衡液压杆和铰接结构,所述网壳结构为自消能、自回位空间网壳结构;所述网壳结构上部连接自平衡液压杆,为其提供径向力和张力;所述网壳结构下部连接高弹性、高耗能的铰接结构,为其提供支撑力和张力;所述格构塔柱连接基础和自平衡液压杆,用于支撑结构体系;所述网壳结构、自平衡液压杆和铰接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通过发生变形,吸收地震波传来的能量,并分别通过格构塔柱和铰接结构将能量传递至基础,附加动荷载卸除后自复位实现结构体系的自恢复和吸能减震功能。本发明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吸能耗能设计,在受力传力合理的基础上,实现结构体系良好的吸能减震效果。

    一种基于分层分压理论的大跨仿生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10886393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1280383.1

    申请日:2019-12-13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层分压理论的大跨仿生结构体系,其包括拱形的、结构相同的上层壳体和下层壳体所组成的双层壳体,上层壳体和下层壳体之间通过密排钢桁架连接形成整体网壳,整体网壳上部经通过拱形顶点的两个主拱连接,两个主拱十字交叉连接,连接点位于整体网壳拱形顶点。本发明的大跨仿生结构体系分为上下两层,使层间压力分布得以优化;上下两层壳体由密排的桁架连接,使之连成一个整体;此结构相比于单层壳体大大提高了抗屈曲与抗跳突能力,且能吸收大量能量。

    一种大空间自恢复吸能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05821985B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610245837.1

    申请日:2016-04-20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空间自恢复吸能结构体系,包括网壳结构、格构塔柱、自平衡液压杆和铰接结构,所述网壳结构为自消能、自回位空间网壳结构;所述网壳结构上部连接自平衡液压杆,为其提供径向力和张力;所述网壳结构下部连接高弹性、高耗能的铰接结构,为其提供支撑力和张力;所述格构塔柱连接基础和自平衡液压杆,用于支撑结构体系;所述网壳结构、自平衡液压杆和铰接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通过发生变形,吸收地震波传来的能量,并分别通过格构塔柱和铰接结构将能量传递至基础,附加动荷载卸除后自复位实现结构体系的自恢复和吸能减震功能。本发明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吸能耗能设计,在受力传力合理的基础上,实现结构体系良好的吸能减震效果。

    一种大跨度可呼吸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06894506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710214245.8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大跨度可呼吸结构体系,包括网壳和多个格构柱,网壳为有多个六形框架单元组成的双层网壳,上下两层六边形框架单元之间通过弹性短柱连接,上下两层六边形框架单元之间和单个六边形框架单元顶角和边框之间有碳纤维牵拉连接所述网壳通过端部节点与所述格构柱相连接。本发明刚柔结合,变形协调性好,自重轻,解决了大跨建筑面临的多种难题。结构体系中双层空间网壳结构通过高弹性、高耗能的中空短柱的伸缩实现消纳。通过布置“可呼吸”节点,使结构在承受热应力时发生水平向的可控制变形,从而既实现结构在重力、风、地震等荷载作用下为超静定的空间结构,又能以静定的结构来适应较大的温度应力作用,实现结构的自由伸缩。

    一种仿人体脊椎结构的减震器

    公开(公告)号:CN104674970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510055263.7

    申请日:2015-02-03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人体脊椎结构的减震器,包括多层层叠的刚性材料板,所述刚性材料板之间夹有缓冲垫,所述仿人体脊椎结构的减震器外部周围还设置有多条纵向的具有高弹性和韧性的弹性带,所述缓冲垫为粘弹性材料。本发明的仿人体脊椎结构的减震器外部周围设置有多条纵向的具有高弹性和韧性的弹性带,既限制所述减震器过度变形,又使所述减震器变形后能有效复位,克服了传统阻尼器的回位能力不足的缺点;所述仿人体脊椎结构的减震器的节间数为2时,与传统的节间数为1相比,具有优良的减震效果;所述仿人体脊椎结构的减震器横截面呈六边形,可以实现多向消能的效果。

    一种气密性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98137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1035397.7

    申请日:2019-10-2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密性混凝土材料,由连续级配石灰岩质粗骨料、洁净中河砂、磨细矿粉、II级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高效减水剂、特种引气剂、水经搅拌、密实成型、标准养护制作而成,是有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外溢等环境隧道二衬结构的主要混凝土材料。其主要特征在于致密,因亚观结构中毛细孔内存在弹性气泡,抗气体渗透能力、抗渗能力、抗碱骨料反应、抗裂能力、抗冻能力等十分优异;除特种引气剂外,其它原材料来源较广,制备工艺较简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