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系统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324279C

    公开(公告)日:2007-07-04

    申请号:CN02158670.5

    申请日:2002-12-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39/04 F25B43/003 F25B2339/0441 F25B2339/04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循环系统。按照本发明,可根据冷凝器的通路的变化确定接收器的容量,这样就使其具有完全应对冷却负荷的变化的能力。当按照本发明的用于确定接收器容量的方法被应用于与接收器一体的冷凝器中时,可以获得不会发生钎焊缺陷的理想容量,这意味着可容易地确定接收器地理想容量。

    具有多圆柱面组合型流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及使用该管道的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0338425C

    公开(公告)日:2007-09-19

    申请号:CN02827721.X

    申请日:2002-06-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5383 F28D2021/007 F28F1/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圆柱面组合型流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及使用该管道的热交换器。本发明对于作为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的方法之一的增大传热面积的方法,即使形成小的水力直径,也可以维持一定的管道壁厚度,从而减小管道的重量及制造单价成本,而且,使热交换媒体的工作压力不会集中在冷媒流路的一部分上,而使其形成均匀的分布,确保充分的耐压强度,能够使用二氧化碳来充分地代替热交换媒体,并且,在把管道用在冷凝器中的情况下,通过由在冷媒流路内的相互对置的紊流促进结构减薄了冷凝液的膜厚,可提高热传导效率,此外,由于紊流促进结构在宽度方向上为相互对置,所以可进一步促进通过冷媒流路的冷媒的紊流化,可提高传热性能。该热交换器用管道具有:扁平的主体,在长度、高度、宽度的方向上分别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冷媒流路,沿着长度方向贯通所述主体,所述冷媒流路包括:由第1曲线部和第2曲线部构成的多路内侧流路和位于所述内侧流路的最外侧两端的多个外侧流路,所述第1曲线部使规定的曲线至少呈现一次以上的曲率变化,形成向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突出的曲率变化点,并利用该曲率变化点形成了紊流促进结构,所述第2曲线部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1曲线部对称,并且通过与所述第1曲线部平缓连接而形成闭合曲面。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