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358301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538270.8
申请日:2014-10-13
Applicant: 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城市有序排水防涝的圆台装置,包括城市的地下管网、以及与所述的地下管网连通的集水井,所述的地下管网连接主管路,所述的集水井的出水口上安装有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是具有斜圆台形的外壳,并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的外壳的小直径端面朝向集水井的出水口,大直径端面背离集水井的出水口且设置在集水井内部,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具有切向进水口和轴向出水口,所述的切向进水口以所述的外壳的侧面圆周的切线方向将水导入内腔。本发明可有效降低高地势区域集水井出水口管道的等效过流面积及其内部的水流流速,实现协调不同区域排水流量的目的,有助于缓解强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
-
公开(公告)号:CN104358304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539279.0
申请日:2014-10-13
Applicant: 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IPC: E03F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3F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城市有序排水防涝的蜗壳装置,包括城市的地下管网、以及与所述的地下管网连通的集水井,所述的地下管网连接主管路,所述的集水井的出水口上安装有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是蜗壳结构,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具有切向进水口和轴向出水口,所述的轴向出水口与所述的集水井的出水口处的排水管连通,所述的切向进水口以所述的蜗壳的侧面圆周的切线方向将水导入蜗壳的内腔。本发明可有效降低高地势区域集水井出水口管道的等效过流面积及其内部的水流流速,实现协调不同区域排水流量的目的,有助于缓解强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
-
公开(公告)号:CN104358300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538183.2
申请日:2014-10-13
Applicant: 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城市有序排水的防涝方法及其系统,所述的防涝方法是在城市的地下管网的集水井的出水口安装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安装在高地势的集水井的出水口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具有比安装在低地势的集水井的出水口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更高的涡流发生系数。实现城市有序排水的防涝方法的系统包括城市的地下管网、以及与所述的地下管网连通的集水井,所述的集水井的出水口上安装有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是蜗壳、具有切向进水口和轴向出水口的、并具有中空的内腔的圆台形、圆柱形、斜圆台形或斜圆柱形的外壳结构。本发明可有效降低高地势区域集水井出水口管道的等效过流面积及其内部的水流流速。
-
公开(公告)号:CN204225250U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20591129.X
申请日:2014-10-13
Applicant: 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IPC: E03F3/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现城市有序排水防涝的蜗壳装置,包括城市的地下管网、以及与所述的地下管网连通的集水井,所述的地下管网连接主管路,所述的集水井的出水口上安装有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是蜗壳结构,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具有切向进水口和轴向出水口,所述的轴向出水口与所述的集水井的出水口处的排水管连通,所述的切向进水口以所述的蜗壳的侧面圆周的切线方向将水导入蜗壳的内腔。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降低高地势区域集水井出水口管道的等效过流面积及其内部的水流流速,实现协调不同区域排水流量的目的,有助于缓解强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
-
公开(公告)号:CN204225249U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20590343.3
申请日:2014-10-13
Applicant: 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6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现城市有序排水防涝的圆台装置,包括城市的地下管网、以及与所述的地下管网连通的集水井,所述的地下管网连接主管路,所述的集水井的出水口上安装有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是具有斜圆台形的外壳,并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的外壳的小直径端面朝向集水井的出水口,大直径端面背离集水井的出水口且设置在集水井内部,所述的水流螺旋运动发生装置具有切向进水口和轴向出水口,所述的切向进水口以所述的外壳的侧面圆周的切线方向将水导入内腔。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降低高地势区域集水井出水口管道的等效过流面积及其内部的水流流速,实现协调不同区域排水流量的目的,有助于缓解强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