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9087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672782.4
申请日:2022-12-26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 , 武汉理工大学
IPC: G06Q10/0639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太阳能零碳建筑集成体系,该体系包括相互耦合作用的以下系统:建筑主体与围护结构系统;建筑表皮与高效供能系统;建筑设备与环境控制系统;多维综合评价系统,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立足“太阳能产能‑围护结构节能‑电气化用能‑零碳运行评价”的技术思路,以太阳能围护结构节能减碳、表皮供能、环境耦合、多维评价耦合技术为支撑,分析太阳能为主体的建筑构件—太阳能产能—用能特征,研究以太阳能为核心要素的建筑空间体系、技术体系,为太阳能零碳建筑提供技术支撑。从系统集成理论提出建筑主体与低碳围护结构系统、建筑表皮与建筑高效供能系统、建筑设备与环境控制系统、多维综合评价系统的太阳能零碳建筑集成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19959868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438761.3
申请日:2025-04-0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电定向的定位系统,包括:定向信号发射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定位模块;信号发射模块构建包括至少三个基站的定向定位网络,定向定位网络通过波束成形技术生成定向信号;信号接收模块接收来自不同基站的定向信号,提取多维参数,将多维参数上传至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基于广义循环互相关熵函数对提取的多维参数进行多径干扰抑制,采用反向射线追踪算法逆向搜索信号的传播路径,排除传播路径中的非视距传播路径,得到各基站的视距传播路径参数;定位模块根据各基站的多维参数质量评估信号可靠性,动态调整各基站的权重系数,加权融合各基站的视距路径参数与地理位置信息,输出目标设备的三维坐标。
-
公开(公告)号:CN11994061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985285.9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50/06 , G06N3/0442 , G06N3/047 , G06N3/08 , G06F18/20 , G06F18/2113 , G06F18/2135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冷热能源负荷预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能源站传感器数据流的负荷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方法为:将能源站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时间序列特征作为历史冷热能源负荷数据集,将历史冷热能源负荷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随机双单纯形规划方法优化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目标函数,将训练集输入通过随机双单纯形规划方法优化好的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训练,利用已训练好的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得到预测冷热能源负荷。本发明提高能源站系统的能效管理水平,准确预测能源负荷,优化能源供应、并提升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4179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305702.0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F18/21 , G06F18/213 , G06F18/25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能源站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属于模型构建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能源站静态物理空间参数化模型数据;S2:获取能源站动态能源流非参数化模型数据;S3:通过多维尺度变换法提取能源站静态物理空间参数化模型数据和能源站动态能源流非参数化模型数据的特征;S4: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表达;S5:构建数字孪生融合模型,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表达的数据对数字孪生融合模型进行训练,直至收敛,得到数字孪生融合模型;本发明能够有效融合多源异构数据,以对能源站运行态势进行准确的感知与分析,从而能够实现对能源站几何特征、物理特性和能源运行规律的全面刻画,以支持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映射和交互。
-
公开(公告)号:CN106638727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710013713.5
申请日:2017-01-0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E02D3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33/00 , E02D260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深基坑实时感知与病害检查的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光纤传感器、多个第二光纤传感器、多个第三光纤传感器、数据分析与指令发布装置、以及智能巡视飞行器,第一光纤传感器设置于深基坑周边地表上的测点处,用于对基坑周边地表的沉降进行实时的感知,并将感知到的基坑周边地表的沉降值以光信号的形式传送到数据分析与指令发布装置,第二光纤传感器是以水平贯穿且成对的方式设置在深基坑内混凝土支撑内部的上方和下方,用于分别获取混凝土支撑上下表面的应力和应变。本发明能解决现有监测装置中存在的严重滞后性、某些位置无法被近距离观察引起的不准确性、存在感知盲区引起的不完整性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638727B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710013713.5
申请日:2017-01-0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E02D3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深基坑实时感知与病害检查的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光纤传感器、多个第二光纤传感器、多个第三光纤传感器、数据分析与指令发布装置、以及智能巡视飞行器,第一光纤传感器设置于深基坑周边地表上的测点处,用于对基坑周边地表的沉降进行实时的感知,并将感知到的基坑周边地表的沉降值以光信号的形式传送到数据分析与指令发布装置,第二光纤传感器是以水平贯穿且成对的方式设置在深基坑内混凝土支撑内部的上方和下方,用于分别获取混凝土支撑上下表面的应力和应变。本发明能解决现有监测装置中存在的严重滞后性、某些位置无法被近距离观察引起的不准确性、存在感知盲区引起的不完整性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638728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710014928.9
申请日:2017-01-0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E02D3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33/00 , E02D260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深基坑实时感知与病害检查的方法,包括:将多个第一光纤传感器设置于深基坑周边地表上的测点处,以对基坑周边地表的沉降进行实时的感知,将多个第二光纤传感器以水平贯穿且成对的方式设置在深基坑内混凝土支撑内部的上方和下方,以获取混凝土支撑上下表面的应力和应变,将多个第三光纤传感器沿深基坑的深度方向设置于地下连续墙的内部,以获取地下连续墙的应力和应变,并将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数据分析与指令发布装置,数据分析与指令发布装置判断对应光纤传感器所在位置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如果是则向无人机发送病害检查指令。本发明能够保证深基坑监测的实时性与全面性,以及病害检查的及时性、精准性与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68856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813655.0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海洋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耦合实验装置,包括试验箱体组件、回水箱体、执行机构和控制系统;实验箱体组件为分体安装的密封结构,内部放置有模拟海水的液体和待进行耐久性试验的混凝土试件;回水箱体通过管道与试验箱体组件内部连接,并通过执行机构和控制系统实现对海洋环境的模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采用控制系统、执行机构将整个实验装置联动起来,形成各部分协同工作的闭环控制系统,可在试验箱体中产生更为精准的多元环境耦合的海洋环境模拟,为验证海洋工程结构、沿海建筑与基础设施等的海洋腐蚀行为、结构稳定性与耐久性等提供了可靠的室内耦合环境试验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7127569B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400831.3
申请日:2023-10-26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
IPC: E02B15/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工程用辅助打捞装置,该海洋工程用辅助打捞装置,包括收集舱,收集舱两侧对称设有收集框,顶部固定设有顶架;顶架的两侧均设有与收集框对应连接的收放卷组件,收集舱侧壁与对应的收集框之间设有翻转组件。通过收放卷组件将收集框下潜到一定深度的海内,由潜水人员将物件或垃圾放置在收集框内部随后返回收集舱侧边,随着收集框升高逐渐与翻转组件卡接,由翻转组件带动收集框转动,将垃圾倒入收集舱内部,对垃圾集中收集,且收集框可以反复进行打捞工作,有效的提高打捞效率,实现打捞和收集一体化。
-
公开(公告)号:CN114991340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783124.6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体预制式建筑构件,包括腹板、顶板、底板和多块边板,腹板与各边板一体预制成型为基体,并且腹板的厚度小于边板的宽度;顶板和底板均单独预制并且分别装配在基体的顶端和底端;顶板、底板和各边板中,至少部分板体上设有用于与其他构件连接的连接部。另外还提供采用该分体预制式建筑构件的装配式房屋。本发明中,腹板与各边板一体预制成型为基体,基体脱模方便、容易预制生产,顶板和底板单独预制后再与基体组装,预制生产、运输、存放和安装均非常方便,因此能有效地降低施工难度;顶板和底板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可以相互替换,因此便于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施工,显著地提高施工便捷性和施工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