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3966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508413.0

    申请日:2024-10-25

    Inventor: 王超 张洲 查国伟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该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含一个发光器件和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在自举电容器基础上增加一个电容器,并通过薄膜晶体管开关控制该电容器的充放电,使得关键控制节点的电压不受下一帧斜波信号的电位的影响,从而使得每行像素都能在一帧内完整比较数据信号和斜波信号,提高显示准确性。本申请采用了全局斜波信号的控制方案,简化了电路结构,减少了信号线数量,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驱动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各时间段的信号状态,实现了对像素发光时间的精确调控,扩大了占空比范围(5%~99%),能够适应不同显示场景。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4551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832378.1

    申请日:2024-06-2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部和驱动部,显示部中的显示单元包括第一线路部和第一透光部,驱动部中的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线路部和设于第二线路部一侧的第二透光部,第一透光部的面积和对应的显示单元的面积的比值,与第二透光部的面积和对应的驱动单元的面积的比值相等;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部中设置第一透光部以及在驱动部中设置第二透光部,且第一透光部在显示单元中的面积占比与第二透光部在驱动单元中的面积占比相同,使得光线在显示部中的透过率和光线在驱动部中的光线透过率相同,改善了现有显示面板中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的透过率存在差异的技术问题。

    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公开(公告)号:CN11833499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30404.8

    申请日:2024-04-10

    Inventor: 李明月 田超 王超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该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包括输入模块、上拉模块、下拉模块、反馈模块、下拉控制模块以及节点控制模块,通过新增的节点控制模块可以根据第一节点的电位拉低上拉节点的电位至低电位线的电位,以降低或者防止上拉模块异常打开,使得其输出的栅极驱动信号在一帧中的脉冲数量与预期一致,从而改善或者避免了栅极驱动信号在一帧中脉冲数量异常的风险,提高了栅极驱动电路的稳定性。

    驱动芯片及显示面板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94042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1910291274.3

    申请日:2019-04-1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芯片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芯片以及设置于驱动芯片相对两侧的多个第一绑定焊盘以及多个第二绑定焊盘,驱动芯片包括第一输入引脚组和第二输入引脚组,第一输入引脚组和第二输入引脚组之间具有间距,第一输入引脚组靠近多个第一绑定焊盘,第二输入引脚组靠近多个第二绑定焊盘,以使得第一输入引脚与第一绑定焊盘之间、第二输入引脚与第二绑定焊盘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使得电性连接第一输入引脚与第一绑定焊盘以及电性连接第二输入引脚与第二绑定焊盘的导线变短,导线的阻抗变小,使得驱动芯片正常输入电信号,从而使得显示面板正常显示。

    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31445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056612.6

    申请日:2024-01-15

    Inventor: 李明月 田超 王超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包括预充电单元、第一上拉单元、第一下拉单元以及第一下拉控制单元,通过预设充电单元在第n‑p级第一栅极驱动信号或第n+p级第一栅极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将第一参考信号端的参考高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一节点,第一下拉控制单元能够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将反向扫描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节点以及将正向扫描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节点,从而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既能兼具正向扫描功能和反向扫描功能,又能简化栅极驱动模块中的电路结构,简化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缩减所占据的非显示区面积,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显示面板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509903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210123744.7

    申请日:2022-02-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位于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之间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以及位于第二数据线和第三数据线之间的第二子像素;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与第一像素电极、第二像素电极和第三像素电极的其中之一电性连接,第一晶体管包括第一半导体,第一半导体的至少局部与第一像素电极或第二像素电极重叠设置。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半导体设置在与第一像素电极或第二像素电极至少局部重合的位置,减小了数据线对第一半导体的影响,提升了薄膜晶体管的工作稳定性,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52507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0104177.5

    申请日:2023-02-07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该阵列基板包括:衬底;有源层,设置在衬底上,有源层包括背沟道区域;栅电极层,设置在有源层上,栅电极层在衬底的正投影区域位于背沟道区域在衬底的正投影区域内,在背沟道区域的第一延伸方向上栅电极层包括第一栅极走线和第二栅极走线,栅电极层具有开孔,第一栅极走线和第二栅极走线分别位于开孔的两侧,其中,栅电极层和开孔分别采用一次构图工艺制成;源电极层,设置在栅电极层上;以及漏电极层,设置在栅电极层上,源电极层和漏电极层分别设置在背沟道区域的两侧。本申请通过两次构图工艺形成双栅极结构,避免了构图工艺过程中的重叠偏差影响,提高了阵列基板的制作精度。

    显示面板
    8.
    发明公开
    显示面板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452724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304343.2

    申请日:2023-10-09

    Inventor: 余文强 王超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液晶层以及对置基板;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包括:控制器件层,包括多个控制器件;彩膜层,设置在控制器件层上,彩膜层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色阻部;第一平坦化层,设置在彩膜层靠近对置基板的一表面上;第一钝化层,设置在第一平坦化层上;像素电极,设置在第一平坦化层与第一钝化层之间;第一公共电极,设置在第一钝化层上;以及第一遮光层,设置在第一公共电极靠近或远离对置基板的一表面上,第一遮光层至少覆盖相邻两个不同颜色的色阻部部分重叠的部分。本申请可以有效改善因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的对位精度误差大而造成显示面板的良率较低的问题和大视角色偏严重的问题。

    电子装置
    9.
    发明公开
    电子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823736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516996.6

    申请日:2022-05-12

    Inventor: 余文强 王超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第一基板、半导体层、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二金属层;半导体层包括多个有源部,各有源部包括源极接触子部和漏极接触子部;第一金属层设置于半导体层远离第一基板的一侧,并包括多个源极和多个数据线,一源极的一端与一数据线电性连接,另一端与一有源部的源极接触子部电性连接;第二金属层设置于半导体层远离第一基板的一侧并与第一金属层异层设置,第二金属层包括多个漏极,一漏极与一有源部的漏极接触子部电性连接;其中,第一金属层包括多个数据线组,各数据线组包括多个数据线,任意相邻两数据线组之间的距离小于任一数据线组内任意相邻两数据线之间的距离。本发明可以提高电子装置的分辨率并降低工艺难度。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823726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393502.X

    申请日:2022-04-14

    Inventor: 胡泽敏 王超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该衬底一侧的第一金属层、及位于该第一金属层远离该衬底一侧的第二金属层,该第二金属层包括同层设置的多个栅极单元和多组源漏极,其中,该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数据线,任一该数据线与该第一金属层同层设置,该数据线与该源漏极电连接;本发明通过将栅极和源漏极同层设置,将数据线与第一金属层同层设置,利用第一金属层进行数据线的排布走线,减少了膜层厚度的同时,栅极和源漏极用一道光罩制程形成,减少了制程数量和光罩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显示开口率,改善了显示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