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00539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580065497.8
申请日:2015-11-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00
Abstract: 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在加热器(15)的空气流上游侧以覆盖空气流入面(151a)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板状的第一引导部件(30)和板状的第二引导部件(31)。通过第一引导部件(30)和第二引导部件(31)抑制在热风通路(18)通过空气混合门(14)被全闭的状态时(即,最大制冷时)穿过了蒸发器(13)的空气进入热风通路(18)侧等。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降低由加热器进行的再加热。
-
公开(公告)号:CN111183051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1880064498.4
申请日:2018-09-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00
Abstract: 过的大小。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即使阻碍送风机从空调壳体拆卸的障碍物处于风扇轴线的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双方,也能够进行送风机的更换作业。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壳体内通路(123)的空调壳体(201)和鼓风电动机(202),该送风风扇收容在空调壳体内,通过绕风扇轴线(CL1)旋转而使空气流向壳体内通路,该鼓风电动机收容在空调壳体内,使送风风扇旋转。空调壳体具有;壳体主体部(13),该壳体主体部形成有壳体开口孔(13a、13b),该壳体开口孔相对于送风机配置在风扇轴线的径向的外侧,朝向该径向开口;以及开口孔罩(14、26),该开口孔罩固定于该壳体主体部,将壳体开口孔封堵。该开口孔罩构成为能够从壳体(12)、以及送风机(20)。该送风机具有送风风扇(56)对比文件US 2004107723 A1,2004.06.10CN 1986263 A,2007.06.27JP 2017136907 A,2017.08.10WO 02063936 A2,2002.08.15
-
公开(公告)号:CN110582420A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880025182.4
申请日:2018-03-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损害密封性的情况下抑制嘎吱声的产生的空调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主体(11)的端部的凹部(12)具有:位于通风路(30)侧的内壁部(14)、位于框体外侧的外壁部(13)、以及连接内壁部(14)与外壁部(13)的底部(15)。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21)的端部的凸部(22)具有锥部(23),该锥部(23)在剖视时的板厚从第二壳体主体(21)朝向凹部(12)的底部(15)侧逐渐变小。该锥部(23)嵌合于凹部(12)的内壁部(14)与外壁部(13)之间。由锥部(23)的外壁部(13)侧的面(23a)和锥部(23)的内壁部(14)侧的面(23b)形成锥角(θ2)。该锥角(θ2)比由外壁部(13)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和内壁部(14)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形成的内角(θ1)大。
-
公开(公告)号:CN111183051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880064498.4
申请日:2018-09-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即使阻碍送风机从空调壳体拆卸的障碍物处于风扇轴线的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双方,也能够进行送风机的更换作业。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壳体内通路(123)的空调壳体(12)、以及送风机(20)。该送风机具有送风风扇(201)和鼓风电动机(202),该送风风扇收容在空调壳体内,通过绕风扇轴线(CL1)旋转而使空气流向壳体内通路,该鼓风电动机收容在空调壳体内,使送风风扇旋转。空调壳体具有;壳体主体部(13),该壳体主体部形成有壳体开口孔(13a、13b),该壳体开口孔相对于送风机配置在风扇轴线的径向的外侧,朝向该径向开口;以及开口孔罩(14、26),该开口孔罩固定于该壳体主体部,将壳体开口孔封堵。该开口孔罩构成为能够从壳体主体部拆卸。而且,壳体开口孔形成为在从空调壳体内拆卸送风机的情况下能够供该送风机通过的大小。
-
公开(公告)号:CN107000539A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580065497.8
申请日:2015-11-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
Abstract: 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在加热器(15)的空气流上游侧以覆盖空气流入面(151a)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板状的第一引导部件(30)和板状的第二引导部件(31)。通过第一引导部件(30)和第二引导部件(31)抑制在热风通路(18)通过空气混合门(14)被全闭的状态时(即,最大制冷时)穿过了蒸发器(13)的空气进入热风通路(18)侧等。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降低由加热器进行的再加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