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7211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380026156.4
申请日:2023-02-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0562 , C01G33/00 , C04B35/50 , H01B1/06 , H01M10/052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将一种化学式由Aa2‑αAb(1+α)/3B2O7‑βXβ表示的烧绿石结构的氧化物系固体电解质用作二次电池用固体电解质。Aa为碱金属。Ab中至少含有镧系元素。B为与Aa和Ab不同的阳离子金属。X为能够置换构成烧绿石结构的O原子的阴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1854184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80016978.4
申请日:2023-01-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052 , H01M4/134 , H01M10/056 , H01M10/0562 , H01M10/0565
Abstract: 在具备负极(102)、正极(104)、以及设置于正极(102)与负极(104)之间的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电解质层(105)的蓄电装置中,在电解质层(105)中的至少负极侧的表面形成有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合金形成层(106)和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高分子电解质层(107)。合金形成层(106)含有金属氮化物。高分子电解质层(106)含有锂盐和链状聚醚的离子液体。
-
公开(公告)号:CN118414736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380015264.1
申请日:2023-05-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058 , H01M4/13 , H01M4/38 , H01M4/58 , H01M10/052 , H01M10/0562
Abstract: 二次电池具备正极(14)、负极(12)、电解质层(15)和切断层(16)。电解质层由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电解质材料构成。切断层含有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电解质层介入存在于负极和切断层之间。电解质材料为固体电解质、电解液、聚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切断层仅由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构成,或者由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与固体电解质、电解液及聚合物中的至少任一种的混合物构成。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为烧绿石型固体电解质、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中的至少一种。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在与锂金属接触时的锂离子传导率的降低比所述电解质材料大。
-
公开(公告)号:CN11836720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1144974.2
申请日:2023-09-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5
Abstract: 二次电池用固体电解质100具备粒子状的核相101和覆盖核相的至少一部分的壳相102。壳相由1个或多个相组成。核相的构成材料包括由组成式Aa2‑αAb(1+α)/3B2O7‑βXβ(Aa:碱金属、Ab:镧系元素、B:阳离子金属、X:可替换O的阴离子)表示的烧绿石型固体电解质。壳相的构成材料包括化学组成与烧绿石型固体电解质不同且含有Li、并且熔点低于烧绿石型固体电解质的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854184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80016977.X
申请日:2023-01-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052 , H01M4/134 , H01M10/056 , H01M10/0562 , H01M10/0565
Abstract: 在具备负极(102)、正极(103)以及设置于所述负极与所述正极之间的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高分子电解质层(107)的蓄电装置中,高分子电解质层(107)含有环状聚碳酸酯和链状聚碳酸酯,高分子电解质层(107)含有锂盐,高分子电解质层(107)中的锂盐的浓度为3M以上。环状聚碳酸酯和链状聚碳酸酯为高分子电解质层的主要成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