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472530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80034785.4
申请日:2010-08-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3/153 , F25B13/00 , F25B2313/02742 , F25D16/00
Abstract: 同时设置压缩式循环和自然循环式循环,发挥制冷、制热能力,并且在室温以下的外部空气温度与该室温之差较小时也能够提高除湿能力。采用如下结构:形成按如下顺序连接的环状循环,即:压缩机(1)、第1流路切换阀(2)、热源侧换热器(4)、第1流量调整阀(5)、第2利用侧换热器(7)、第2流量调整阀(9)、第3利用侧换热器(8),除第1流路切换阀(2)外,在该第1流路切换阀(2)与热源侧换热器(4)之间新设置第2流路切换阀(3),在第2流路切换阀(3)与第1流量调整阀(5)之间新设置第1利用侧换热器(6)。通过该结构,在制冷/制热峰值时,利用全部的换热器形成压缩式循环,并用自然循环式循环和压缩式循环,在外部空气温度与室温之差较小时也能够确保除湿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753915B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080063497.1
申请日:2010-02-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5/0003 , F25B13/00 , F25B25/005 , F25B41/00 , F25B2313/02742
Abstract: 将自然循环式循环的热交换器作为压缩式循环的热交换器利用并发挥冷暖调节能力。本发明的空调装置构成为,能至少形成下述三个冷冻循环: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4)、第一膨胀阀(5)及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6)并形成为环状的自然循环式循环(TS1);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1)的排出口(1b)、流道切换阀(2)、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第二膨胀阀(9)、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8)以及压缩机的吸入口(1a)并形成为环状的第一压缩式循环(PC1);以及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的排出口(1b)、流道切换阀(2)、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4)、第一膨胀阀(5)、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6)、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8)、以及压缩机的吸入口(1a)并形成为环状的第二压缩式循环(PC2)。
-
公开(公告)号:CN102472530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080034785.4
申请日:2010-08-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3/153 , F25B13/00 , F25B2313/02742 , F25D16/00
Abstract: 同时设置压缩式循环和自然循环式循环,发挥制冷、制热能力,并且在室温以下的外部空气温度与该室温之差较小时也能够提高除湿能力。采用如下结构:形成按如下顺序连接的环状循环,即:压缩机(1)、第1流路切换阀(2)、热源侧换热器(4)、第1流量调整阀(5)、第2利用侧换热器(7)、第2流量调整阀(9)、第3利用侧换热器(8),除第1流路切换阀(2)外,在该第1流路切换阀(2)与热源侧换热器(4)之间新设置第2流路切换阀(3),在第2流路切换阀(3)与第1流量调整阀(5)之间新设置第1利用侧换热器(6)。通过该结构,在制冷/制热峰值时,利用全部的换热器形成压缩式循环,并用自然循环式循环和压缩式循环,在外部空气温度与室温之差较小时也能够确保除湿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753915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080063497.1
申请日:2010-02-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5/0003 , F25B13/00 , F25B25/005 , F25B41/00 , F25B2313/02742
Abstract: 将自然循环式循环的热交换器作为压缩式循环的热交换器利用并发挥冷暖调节能力。本发明的空调装置构成为,能至少形成下述三个冷冻循环: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4)、第一膨胀阀(5)及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6)并形成为环状的自然循环式循环(TS1);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1)的排出口(1b)、流道切换阀(2)、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第二膨胀阀(9)、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8)以及压缩机的吸入口(1a)并形成为环状的第一压缩式循环(PC1);以及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的排出口(1b)、流道切换阀(2)、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4)、第一膨胀阀(5)、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6)、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8)、以及压缩机的吸入口(1a)并形成为环状的第二压缩式循环(PC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