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932564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380048035.X

    申请日:2023-06-22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12),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于负极集电体(30)的表面的负极合剂层(32);负极合剂层(32)具有配置于负极集电体(30)上的第1负极合剂层(34)和配置于所述第1负极合剂层(34)上的第2负极合剂层(36);第1负极合剂层(34)含有石墨颗粒A,第2负极合剂层(36)含有所述石墨颗粒A和比所述石墨颗粒A的内部空隙率小的石墨颗粒B;第2负极合剂层(36)具有配置于第1负极合剂层(34)上的第1区域(36a)和第2区域(36b);第1区域(36a)中的所述石墨颗粒B的含有比例比第2区域(36b)中的所述石墨颗粒的含有比例高;第1负极合剂层(34)的厚度(T1)相对于第2负极合剂层(36)的厚度(T2)的比(T1/T2)为0.66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4793478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080086484.X

    申请日:2020-12-21

    Abstract: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高容量、并且具有良好的快速充放电性能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本申请的一个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具备:负极集电体、设置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第1负极合剂层、和设置于第1负极合剂层的表面的第2负极合剂层。第1负极合剂层包含真密度为2.1g/cm3~2.3g/cm3的第1碳材料,第2负极合剂层包含真密度为1.5g/cm3~2.0g/cm3的第2碳材料,第2负极合剂层中的第2碳材料的粒子间空隙率比第1负极合剂层中的第1碳材料的粒子间空隙率大,第1负极合剂层与第2负极合剂层的质量的比率为95∶5~80∶20。

    二次电池用正极、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9558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380069541.7

    申请日:2023-09-26

    Abstract: 二次电池用正极具备带状的正极集电体和担载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合剂层。正极集电体具有第1区域和第2区域。第1区域是在正极集电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缘部沿正极集电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端缘区域。第2区域是在正极集电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正极集电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央区域。正极合剂层具有担载于第1区域的第1正极合剂层和担载于第2区域的第2正极合剂层。正极合剂层具有担载于第1区域的第1正极合剂层和担载于第2区域的第2正极合剂层。第1正极合剂层包含第1正极活性物质,第2正极合剂层包含第2正极活性物质。第1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D1为1μm以上且7μm以下。第2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D2为9μm以上且30μm以下。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6830292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280013532.1

    申请日:2022-02-04

    Abstract: 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中,负极合剂层具有形成在负极芯体侧的下层和形成在负极合剂层的表面侧的上层。石墨粒子包含圆形度小于0.92的第1石墨粒子和圆形度高于第1石墨粒子的第2石墨粒子。第1石墨粒子的破坏强度相对于第2石墨粒子的破坏强度之比为2~5。上层中的第1石墨粒子相对于石墨粒子的含有率为30质量%以上,并且高于下层中的第1石墨粒子相对于石墨粒子的含有率。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711098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280009459.0

    申请日:2022-0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了由充放电的反复进行所致的电池容量的降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负极包含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合剂层,负极合剂层包含与负极集电体相面对的第1负极合剂层和层叠于第1负极合剂层的表面的第2负极合剂层,负极合剂层包含石墨粒子及介电常数高于石墨粒子的高介电材料,第2负极合剂层中的石墨粒子间的空隙率高于第1负极合剂层中的石墨粒子间的空隙率,第1负极合剂层中的高介电材料的含有率高于第2负极合剂层中的高介电材料的含有率。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18025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380048034.5

    申请日:2023-06-22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负极(12),负极(12)具有形成于负极集电体(30)的表面的负极合剂层(32),负极合剂层(32)具有第1负极合剂层(32a)和第2负极合剂层(32b),第1负极合剂层(32a)和第2负极合剂层(32b)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第1负极合剂层(32a)中的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具有体积平均粒径不同的2种负极活性物质M1和M2,上述负极活性物质M2的体积平均粒径(A2)相对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M1的体积平均粒径(A1)之比(A2/A1)为0.16~0.5的范围,第2负极合剂层(32b)中的上述负极活性物质的颗粒间空隙率(S2)相对于第1负极合剂层(32a)中的上述负极活性物质的颗粒间空隙率(S1)之比(S2/S1)为3.5~5.0的范围。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730862B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080081687.X

    申请日:2020-11-19

    Abstract: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高容量、并且抑制了快速充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的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本申请的一个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负极,所述负极具有:负极集电体、设置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第一负极合剂层、以及设置于第一负极合剂层的表面的第二负极合剂层,第一负极合剂层及第二负极合剂层包含石墨粒子,第二负极合剂层中的石墨粒子间的空隙率(S2)相对于第一负极合剂层中的石墨粒子间的空隙率(S1)的比率(S2/S1)为1.1~2.0,第二负极合剂层的填充密度(D2)相对于第一负极合剂层的填充密度(D1)的比率(D2/D1)为0.9~1.1。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7959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80020532.9

    申请日:2023-0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容量且快速充电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本申请的一个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卷绕型的电极体、电解液和收容电极体及电解液的圆筒形的外包装体,负极具有负极集电体、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卷内侧表面的卷内侧负极合剂层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卷外侧表面的卷外侧负极合剂层,卷内侧负极合剂层及卷外侧负极合剂层具有与负极集电体相面对的第1负极合剂层和与正极相面对的第2负极合剂层,第1负极合剂层包含内部空隙率为6%~20%的石墨粒子,第2负极合剂层包含内部空隙率为5%以下的石墨粒子,在卷内侧负极合剂层中,第1负极合剂层的厚度t1和第2负极合剂层的厚度t2满足t1/t2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48130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380019944.0

    申请日:2023-02-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容量且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本申请的一个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负极具有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合剂层,负极合剂层具有与负极集电体相面对的第1负极合剂层和与正极相面对的第2负极合剂层,负极合剂层包含粒子状的负极活性物质,至少第2负极合剂层包含碳纳米管,在将第1负极合剂层中的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子间空隙率设为S1、将第2负极合剂层中的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子间空隙率设为S2的情况下,满足3.5≤S2/S1≤5.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