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构件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36458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280056863.3

    申请日:2022-08-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高强度、高延展性、优良的拉伸凸缘成形性和优良的激光焊接性的钢板、构件和它们的制造方法。一种钢板,其具有以质量%计含有C:0.06~0.25%、Si:0.4~2.5%、Mn:1.5~3.5%、P:0.02%以下、S:0.01%以下、sol.Al:小于1.0%、N:小于0.015%、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成分组成,并且具有以面积率计多边形铁素体:10%以下(包括0%)、回火马氏体:40%以上、新鲜马氏体:20%以下(包括0%)、每10μm2中内部的碳化物为20个以下的贝氏体铁素体:3~40%、以体积率计残余奥氏体:5~20%的钢组织,SC≥0.5/SC≥0.3×100为20%以上。

    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840056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1980067611.9

    申请日:2019-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拉伸强度:590MPa以上且具备良好的成形性的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一种薄钢板,其具有特定的成分组成和如下钢组织:铁素体的面积率为5%以上且60%以下,淬火态马氏体的面积率为10%以下(包括0%),残余奥氏体以面积率计为5%以上且20%以下,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回火马氏体以合计面积率计大于15%且小于85%,包围长径比为2.5以上的残余奥氏体的取向差为1°以内的BCC铁的面积率为5%以上且70%以下,被取向差为1°以内的BCC铁包围的残余奥氏体中的等效圆直径排前10%的残余奥氏体的平均长径比为2.5以上。

    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66126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1980090854.4

    申请日:2019-12-19

    Abstract: 提供低屈服比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高强度钢板的成分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06%以上且0.120%以下、Si:0.3%以上且0.7%以下、Mn:1.6%以上且2.2%以下、P:0.05%以下、S:0.0050%以下、Al:0.01%以上且0.20%以下、N:0.010%以下,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高强度钢板的钢组织具有作为主相的铁素体、和以相对于钢组织整体而言的面积率计为10%以上且低于50%的马氏体,马氏体的平均晶体粒径为3.0μm以下,纵横比为3以下的马氏体相对于马氏体整体而言的比例为60%以上,纵横比为3以下的马氏体中的碳浓度以质量%计为0.30%以上且0.90%以下。

    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66126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980090854.4

    申请日:2019-12-19

    Abstract: 提供低屈服比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高强度钢板的成分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06%以上且0.120%以下、Si:0.3%以上且0.7%以下、Mn:1.6%以上且2.2%以下、P:0.05%以下、S:0.0050%以下、Al:0.01%以上且0.20%以下、N:0.010%以下,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高强度钢板的钢组织具有作为主相的铁素体、和以相对于钢组织整体而言的面积率计为10%以上且低于50%的马氏体,马氏体的平均晶体粒径为3.0μm以下,纵横比为3以下的马氏体相对于马氏体整体而言的比例为60%以上,纵横比为3以下的马氏体中的碳浓度以质量%计为0.30%以上且0.90%以下。

    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840056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1980067611.9

    申请日:2019-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拉伸强度:590MPa以上且具备良好的成形性的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一种薄钢板,其具有特定的成分组成和如下钢组织:铁素体的面积率为5%以上且60%以下,淬火态马氏体的面积率为10%以下(包括0%),残余奥氏体为5%以上且20%以下,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回火马氏体以合计计大于15%且小于85%,包围长径比为2.5以上的残余奥氏体的取向差为1°以内的BCC铁的面积率为5%以上且70%以下,被取向差为1°以内的BCC包围的残余奥氏体中的等效圆直径排前10%的残余奥氏体的平均长径比为2.5以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