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20858C

    公开(公告)日:2005-09-28

    申请号:CN98802081.5

    申请日:1998-01-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25 F28D9/0018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在沿轴方向分割并通过一对法兰(32、33)接合着的圆筒状壳体(9)内部,支承着圆环状的热交换器(2),该热交换器(2)在轴方向一端备有高温流体通路入口(11),在轴方向另一端备有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其特征在于,将固定在热交换器(2)外周面的热交换器支承环(37)榫接地嵌合在一方法兰(33)的内周面,同时,在热交换器支承环(37)与另一方法兰(32)之间配置密封部件(35)。因此,可将在热交换器(2)和圆筒状壳体(9)产生的热应力抑制在最小限度,同时可切实地将热交换器(2)的高温流体通路入口(11)与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之间密封起来。

    接合隔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877154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1910831923.4

    申请日:2019-09-04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接合隔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在接合隔板(33)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80)中,进行利用基底部(86)和加压部(90)夹持层叠状态下的第一和第二隔板(30)、(32)的固定工序。之后,进行焊接工序,经由在加压部(90)设置的间隙(98),从激光发射部(84)照射激光来对第一和第二隔板(30)、(32)进行焊接。然后,在焊接工序之后,进行追加冲压工序,使抵压构件(102)经由间隙(98)进入并利用该抵压构件(102)抵压被激光焊接了的热影响部(100)。

    接合隔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877154A

    公开(公告)日:2020-03-13

    申请号:CN201910831923.4

    申请日:2019-09-04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接合隔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在接合隔板(33)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80)中,进行利用基底部(86)和加压部(90)夹持层叠状态下的第一和第二隔板(30)、(32)的固定工序。之后,进行焊接工序,经由在加压部(90)设置的间隙(98),从激光发射部(84)照射激光来对第一和第二隔板(30)、(32)进行焊接。然后,在焊接工序之后,进行追加冲压工序,使抵压构件(102)经由间隙(98)进入并利用该抵压构件(102)抵压被激光焊接了的热影响部(100)。

    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44915A

    公开(公告)日:2000-02-16

    申请号:CN98802081.5

    申请日:1998-01-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25 F28D9/0018

    Abstract: 在轴方向一端备有高温流体通路入口11、在轴方向另一端备有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的圆环状热交换器2,通过热交换器支承环36支承在圆筒状外壳体9的内部。连接热交换器2的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附近的低温部和外壳体9后部法兰33的热交换器支承环36,是将板材弯折成台阶状断面而形成的,这样可容易弹性变形而吸收热交换器2的热膨胀。因此,可将在热交换器2和外盒9产生的热应力抑制在最小限度,同时可切实地将热交换器2的高温流体通路入口11与低温流体通路入口15之间密封起来。上述热交换器支承环36也具有要隔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入口15之间的作用。

    热交换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6935C

    公开(公告)日:2003-11-05

    申请号:CN96196021.3

    申请日:1996-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25 Y10S165/399

    Abstract: 通过凸折线L1与凹折线L2将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弯折成连折状的结构件,再将该结构件接合于外壳体6的内周与内壳体7的外周,使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沿辐射方向配置,以此在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一端部切成角形,封闭其一边与另一边,形成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出口16。同样,在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另一端部形成燃气通路出口与空气流路入口。由此,可以提供构造简单、制造容易,且因流路弯曲可将压力损失限制到最小限度的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267A

    公开(公告)日:1998-09-02

    申请号:CN96196021.3

    申请日:1996-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25 Y10S165/399

    Abstract: 通过凸折线L1与凹折线L2将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弯折成连折状的结构件,再将该结构件接合于外壳体6的内周与内壳体7的外周,使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沿辐射方向配置,以此在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一端部切成角形,封闭其一边与另一边,形成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出口16。同样,在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另一端部形成燃气通路出口与空气流路入口。由此,可以提供构造简单、制造容易,且因流路弯曲可将压力损失限制到最小限度的热交换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