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848386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580081764.0
申请日:2015-07-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K1/00 , B60K15/063 , B60K5/00 , B60K6/22 , B60K6/24 , B60K6/26 , B60L11/18 , H01M2/10 , H01M8/04 , B60K6/40
Abstract: 车辆(V)具备:车厢(IN);前室(FR);行李箱(LR);重量部,其包括驱动前轮(FW)的驱动部和向该驱动部供给燃料或电力的动力源中的至少一方;以及蓄电池单元(10),其向该驱动部供给电力。重量部具有第一重量部(W1)和第二重量部(W2),第一重量部(W1)和第二重量部(W2)中的至少一方包括驱动部。蓄电池单元(10)设置于车厢下方,第一重量部(W1)设置于前室(FR),第二重量部(W2)设置于行李箱(LR)下方。第二重量部(W2)的高度(H2)低于第一重量部(W1)的高度(H1)。
-
公开(公告)号:CN102574550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080044364.X
申请日:2010-08-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 B60N2/3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中,与可倒式座椅靠背(16)的卡合部(16a)卡合、脱离的座椅闩眼(38)设在后轮罩内面板(13)上。后轮罩内面板(13)具有从轮罩基部(13A)的上端向上方一体地延伸的轮罩延长部(13B)。在该轮罩延长部(13B)上安装有加强件(36)。通过轮罩延长部(13B)和加强件(36),形成折曲状的闭截面。座椅闩眼(38)安装在托架(37)上,其中,该托架(37)设于加强件(36)上。
-
公开(公告)号:CN104108424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410139300.8
申请日:2014-04-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柱山直树
Abstract: 一种车身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底板隔板以及该后底板隔板周围的车身整体的刚性。车身(11)具有:底面板(23);从该底面板的后端立起的后底板隔板(25);从该后底板隔板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行李箱底板(26);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24)。该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与后底板隔板接合。在该后底板隔板上,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加强部件(60)。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至少车宽方向两端部(62、62)与该后底板隔板结合。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中央部(61)与该中央通道接合。
-
公开(公告)号:CN104015809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046018.5
申请日:2014-02-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柱山直树
IPC: B62D2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妨碍后备箱连通功能、且能确保车身后部的刚性和强度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底板面板(2);从底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立起的一对后轮罩(3);以使后轮罩(3)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置物板(4);由底板面板(2)、后轮罩(3)和后置物板(4)包围而形成的后备箱连通开口部(C);和加强后备箱连通开口部(C)的第一加强部件(10)及第二加强部件(20)。第一加强部件(10)连结底板面板(2)与后轮罩(3)的上端部侧,并且在长度方向中途设有折曲部(11)。第二加强部件(20)连结底板面板(2)与折曲部(11)。
-
公开(公告)号:CN107848386B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1580081764.0
申请日:2015-07-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K1/00 , B60K15/063 , B60K5/00 , B60K6/22 , B60K6/24 , B60K6/26 , B60L50/71 , H01M2/10 , H01M8/04 , B60K6/40
Abstract: 车辆(V)具备:车厢(IN);前室(FR);行李箱(LR);重量部,其包括驱动前轮(FW)的驱动部和向该驱动部供给燃料或电力的动力源中的至少一方;以及蓄电池单元(10),其向该驱动部供给电力。重量部具有第一重量部(W1)和第二重量部(W2),第一重量部(W1)和第二重量部(W2)中的至少一方包括驱动部。蓄电池单元(10)设置于车厢下方,第一重量部(W1)设置于前室(FR),第二重量部(W2)设置于行李箱(LR)下方。第二重量部(W2)的高度(H2)低于第一重量部(W1)的高度(H1)。
-
公开(公告)号:CN104015809B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410046018.5
申请日:2014-02-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柱山直树
IPC: B62D2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妨碍后备箱连通功能、且能确保车身后部的刚性和强度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底板面板(2);从底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立起的一对后轮罩(3);以使后轮罩(3)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置物板(4);由底板面板(2)、后轮罩(3)和后置物板(4)包围而形成的后备箱连通开口部(C);和加强后备箱连通开口部(C)的第一加强部件(10)及第二加强部件(20)。第一加强部件(10)连结底板面板(2)与后轮罩(3)的上端部侧,并且在长度方向中途设有折曲部(11)。第二加强部件(20)连结底板面板(2)与折曲部(11)。
-
公开(公告)号:CN104108424A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410139300.8
申请日:2014-04-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柱山直树
Abstract: 一种车身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底板隔板以及该后底板隔板周围的车身整体的刚性。车身(11)具有:底面板(23);从该底面板的后端立起的后底板隔板(25);从该后底板隔板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行李箱底板(26);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24)。该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与后底板隔板接合。在该后底板隔板上,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加强部件(60)。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至少车宽方向两端部(62、62)与该后底板隔板结合。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中央部(61)与该中央通道接合。
-
公开(公告)号:CN102574550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080044364.X
申请日:2010-08-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 B60N2/3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中,与可倒式座椅靠背(16)的卡合部(16a)卡合、脱离的座椅闩眼(38)设在后轮罩内面板(13)上。后轮罩内面板(13)具有从轮罩基部(13A)的上端向上方一体地延伸的轮罩延长部(13B)。在该轮罩延长部(13B)上安装有加强件(36)。通过轮罩延长部(13B)和加强件(36),形成折曲状的闭截面。座椅闩眼(38)安装在托架(37)上,其中,该托架(37)设于加强件(36)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