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检测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42805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280048873.9

    申请日:2012-10-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灵敏度的湿度检测装置,其具有:一体地设置有与外部进行输入输出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端子部件的壳体部件;搭载于上述壳体部件且与上述连接器端子电连接的电路基板;和设置于上述电路基板的湿度检测元件,上述湿度检测装置安装于在吸入空气所流动的主通路的一部分上设置的安装孔,使上述壳体部件的一部分暴露于主通路内流动的吸入空气中,其中,上述壳体部件设置有用于导入上述吸入空气的一部分的副通路,上述副通路包括作为上述吸入空气的导入口的入口开口部和将上述导入了的空气排出的出口开口部,上述出口开口部暴露于上述吸入空气中。

    空气物理量检测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764978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280040013.0

    申请日:2012-07-31

    Abstract: 本发明用于防止传感器元件结露。空气物理量检测装置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端子部件设置成一体的壳部件(8);装载于壳部件中的电子电路基板(10);和设置在电子电路基板上的能够检测空气的物理量的空气物理量检测元件(9),其中,在流通空气的主通路的一部分上预先设置有安装孔,空气物理量检测装置利用壳部件的一部分被安装固定于该安装孔,电子电路基板在与设置空气物理量检测元件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安装有构成电子电路的电子部件,壳部件形成有连通主通路的内部与外部的连通孔,电子电路基板以将连通孔分隔成两部分的方式,并且以设置空气物理量检测元件的一侧的面面向主通路一侧的方式装载于壳部件中。

    传感器的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84765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237399.1

    申请日:2011-08-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23/24 G01F1/68 G01F1/6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感器结构,其在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端子上外部安装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使电子部件的连接部可靠性提高,并且在生产率、小型轻量化等方面优良。作为结构体的基础的外壳构件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与安装的传感器的壳体构件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的关系构成为“壳体构件《线膨胀系数α《外壳构件”,在外部安装电子部件时,电子部件安装到一体成型在线膨胀系数小的部件侧即壳体构件侧的输入输出端子上。

    传感器的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84765B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110237399.1

    申请日:2011-08-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23/24 G01F1/68 G01F1/6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感器结构,其在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端子上外部安装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使电子部件的连接部可靠性提高,并且在生产率、小型轻量化等方面优良。作为结构体的基础的外壳构件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与安装的传感器的壳体构件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的关系构成为“壳体构件<线膨胀系数α<外壳构件”,在外部安装电子部件时,电子部件安装到一体成型在线膨胀系数小的部件侧即壳体构件侧的输入输出端子上。

    湿度检测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90574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280052759.3

    申请日:2012-10-03

    Abstract: 为了提供即使在严苛的环境条件下计测精度也优良的湿度检测装置,湿度检测装置具有电子电路基板(1)和安装在上述电子电路基板的一个面的湿度检测元件(2),将整个上述湿度检测元件和上述电子电路基板的一部分暴露于空气中,对空气中的湿度进行检测,在与安装有上述湿度检测元件的面相同的面安装有多个加热电阻器(3),上述加热电阻器设置在上述湿度检测元件的周围。

    传感器的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36227A

    公开(公告)日:2012-08-15

    申请号:CN201210024865.2

    申请日:2012-0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19/0007 G01F1/684 G01L2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感器的结构,其构成为在流量检测装置与压力检测装置一体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极力免受流动带来的动压影响,并且能够避免污染物质或水滴等到达压力检测部。在传感器的结构中,搭载有:流量测定装置,其插入设置在构成吸气管的吸气管构成构件上的传感器插入口而固定在所述吸气管上;压力检测装置,其在所述流量测定装置的机架构件上用于计测压力,通过设置在所述机架构件上的压力导入孔将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与所述吸气管的内部连通,该传感器的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导入孔的开口部设置在机架构件的侧面,所述开口部的截面积比所述压力导入孔的截面积大。

    传感器的结构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538867B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110305311.5

    申请日:2011-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实现耐污损性和湿度响应性等计测性能两者的传感器的结构。而且提供容易实现各种物理量的检测装置的一体化的多功能型传感器。传感器的结构具有:外壳构件(7),其具备与外部进行输入输出的连接器(5)和连接器的端子构件(6);电路基板(9),其搭载在外壳构件的内部且具备湿度检测元件(8),连接器端子构件和电路基板电连接,该传感器的结构隔着设置于外壳构件的密封构件(11)而向主空气所流动的吸气管(1)插入并安装,外壳构件具备将外壳构件的内部和吸气管内部连通的多个连通通路(13),多个连通通路相对于在吸气管中流动的主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偏离配置,在吸气管的内壁面附近具有开口部。

    传感器的结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36227B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申请号:CN201210024865.2

    申请日:2012-0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19/0007 G01F1/684 G01L2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感器的结构,其构成为在流量检测装置与压力检测装置一体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极力免受流动带来的动压影响,并且能够避免污染物质或水滴等到达压力检测部。在传感器的结构中,搭载有:流量测定装置,其插入设置在构成吸气管的吸气管构成构件上的传感器插入口而固定在所述吸气管上;压力检测装置,其在所述流量测定装置的机架构件上用于计测压力,通过设置在所述机架构件上的压力导入孔将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与所述吸气管的内部连通,该传感器的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导入孔的开口部设置在机架构件的侧面,所述开口部的截面积比所述压力导入孔的截面积大。

    传感器的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38867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10305311.5

    申请日:2011-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实现耐污损性和湿度响应性等计测性能两者的传感器的结构。而且提供容易实现各种物理量的检测装置的一体化的多功能型传感器。传感器的结构具有:外壳构件(7),其具备与外部进行输入输出的连接器(5)和连接器的端子构件(6);电路基板(9),其搭载在外壳构件的内部且具备湿度检测元件(8),连接器端子构件和电路基板电连接,该传感器的结构隔着设置于外壳构件的密封构件(11)而向主空气所流动的吸气管(1)插入并安装,外壳构件具备将外壳构件的内部和吸气管内部连通的多个连通通路(13),多个连通通路相对于在吸气管中流动的主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偏离配置,在吸气管的内壁面附近具有开口部。

    温湿度传感器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78443B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480039333.3

    申请日:2014-07-04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可靠性提高的温湿度传感器,本发明为如下温湿度传感器,其壳体的整体或一部分被插入至供气体通过的主管路中,检测所述气体的湿度,其包括:第一副通道,其作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而构成,供通过所述主管路的气体的一部分朝与所述主管路内的气流大致相同的方向流动;节流区间,其具有节流体,所述节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副通道的入口与出口之间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副通道内表面,所述节流体的截面积小于整个所述第一副通道的平均截面积;以及第二副通道,其连接所述节流区间的上游侧及下游侧,不同于所述第一副通道;并且,所述第一副通道与所述第二副通道的出入口通过各自的连接口连接,所述第二副通道入口与所述第一副通道的连接口、或者所述第二副通道出口与所述第一副通道的连接口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副通道内的气流的上下游方向轴观察时未设置有节流体的一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