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77631B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0980140588.8
申请日:2009-11-02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IPC: F02P1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T13/467 , H01T13/32
Abstract: 提供一种火花塞,能够提高低温环境下的内燃机的起动性能及烟熏防止性能。火花塞(1)具备中心电极(5)、绝缘体(2)、主体配件(3)、主接地电极(30)及至少两个副接地电极(40),(i)主接地电极(30)被配置为,其前端部与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侧面相对,在与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之间形成主火花放电间隙(38),(ii)副接地电极(40)被配置为,其前端部端面的一部分与绝缘体(20)的前端部外周面相对,(iii)沿中心电极(5)的半径方向对主接地电极(30)和中心电极(5)投影时的、主接地电极(30)的前端部和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相互重叠的投影区域的总面积(S)与所述主火花放电间隙的平均间隙距离(Av)(mm)的关系式满足S/Av<1.3。
-
公开(公告)号:CN101911409A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80123362.2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通过提高贵金属电极头的导热性能来实现耐剥离性等的增强。火花塞(1)包括沿着轴线(CL1)延伸的中心电极(5)、接地电极(27)、贵金属电极头(32)等。贵金属电极头(32)的中心轴线(CL3)相对于接地电极(27)的中心轴线(CL2)朝向轴线(CL1)的方向的基端侧错位。接地电极(27)包括外层(27A)和内层(27B),内层(27B)的末端位于比接地电极(27)的基端靠近轴线(CL1)的位置。在投影面(PH)内内层(27B)和贵金属电极头(32)之间的重叠区(OA)占内层(27B)的比率为25%以上,其中投影面(PH)是通过将接地电极(27)的从末端面(27f)侧观察的面沿中心轴线(CL2)投影到接地电极(27)的与中心轴线(CL2)垂直的截面中的内层(27B)的截面积最大的截面上来定义的。
-
公开(公告)号:CN101542110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880000561.4
申请日:2008-02-28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龟田裕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T13/08 , F02D41/047 , F02P13/00 , H01T13/32 , H01T13/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火花塞。使主体壳体的筒孔(59)的前端侧向轴线O方向前方突出而形成的周壁延长部(57)由形成为突出状的突出部(570~572)、和用于将各突出部(570~572)相互连结的连结部(574)构成。使自喷射器(220)的喷射口(221)喷出的燃料碰到突出部(570),而难以直接到达位于贵金属电极头(90)与接地电极(30)的前端部(31)之间的火花放电间隙中。当未碰到突出部(570)的燃料碰到突出部(571、572)时,燃料中的液滴状的未汽化燃料附着在突出部(571、572)上,汽化燃料被分离出来而向火花放电间隙的周围反射。
-
公开(公告)号:CN105098604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510266521.6
申请日:2015-05-22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龟田裕之
IPC: H01T13/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T13/462 , H01T13/32 , H01T13/467
Abstract: 一种火花塞,提高火花塞的引燃性与耐久性。火花塞具备:中心电极,沿轴线方向延伸;绝缘体,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在轴孔配置中心电极;主体配件,配置于绝缘体的外周;第一接地电极,具有与中心电极的侧面在径向相对而形成第一间隙的第一面;第二接地电极,具有与中心电极的侧面在径向相对而形成第二间隙的第二面。在从轴线方向的前端侧向后端侧观察的情况下,连结轴线与第一面的中心的第一线段与连结轴线与第二面的中心的第二线段所成的角中较小一方的角度θ满足60°≤θ≤150°。火花塞具有特定平面,该特定平面为包含轴线的平面,以所有的接地电极配置于一侧的方式将主体配件一分为二。
-
公开(公告)号:CN102227855B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0980147495.8
申请日:2009-12-22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T13/50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抑制沟槽发展、降温良好的等离子流火花塞,其中,在绝缘件(10)的小径部(15)中,轴线O方向的形状是直线状,中心电极(20)的外径按照最前端部(23)、阶梯部(24)、前端部(22)、主体部(21)的顺序变大。
-
公开(公告)号:CN102171901B
公开(公告)日:2013-10-09
申请号:CN200980139108.6
申请日:2009-10-01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IPC: F02P13/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并且能够确保点火性能和耐久性之间的兼容性的火花塞。根据本发明的火花塞包括中心电极和具有面对中心电极的内侧表面的接地电极,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接地电极具有突出部和孔;突出部从内侧表面突出的突出长度A为0.4mm至1mm,并且突出部具有第一笔直部投影面积S1为1.5mm2至3mm2的第一笔直部;孔具有位于接地电极的外侧表面的开口部、第二笔直部、底部和过渡部;开口部以如下方式形成:开口部的开口部投影面积S2与第一笔直部投影面积S1的比S2/S1不小于1.2;并且过渡部为锥形部的形式。
-
公开(公告)号:CN101911409B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0880123362.2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IPC: F02P13/00
Abstract: 通过提高贵金属电极头的导热性能来实现耐剥离性等的增强。火花塞(1)包括沿着轴线(CL1)延伸的中心电极(5)、接地电极(27)、贵金属电极头(32)等。贵金属电极头(32)的中心轴线(CL3)相对于接地电极(27)的中心轴线(CL2)朝向轴线(CL1)的方向的基端侧错位。接地电极(27)包括外层(27A)和内层(27B),内层(27B)的末端位于比接地电极(27)的基端靠近轴线(CL1)的位置。在投影面(PH)内内层(27B)和贵金属电极头(32)之间的重叠区(OA)占内层(27B)的比率为25%以上,其中投影面(PH)是通过将接地电极(27)的从末端面(27f)侧观察的面沿中心轴线(CL2)投影到接地电极(27)的与中心轴线(CL2)垂直的截面中的内层(27B)的截面积最大的截面上来定义的。
-
公开(公告)号:CN101442188B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0810180973.2
申请日:2008-11-20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火花塞和用于制造火花塞的方法,该火花塞包括: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包括被设置在基端侧的厚部、被设置在末端侧的薄部以及被设置在厚部和薄部之间的内周面上的台阶部;贵金属电极头,其被部分地嵌入在薄部的内周面中;以及隆起部,其被设置在薄部的在台阶部和贵金属电极头之间的内周面上。当从接地电极的侧面看时,满足以下关系:贵金属电极头的从薄部的内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隆起部的从薄部的内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359811B
公开(公告)日:2012-06-13
申请号:CN200810135417.3
申请日:2008-08-01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龟田裕之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用火花塞及火花塞的制造方法,抑制了因热应力的差异而引起的贵金属电极头的剥离、进而谋求火花塞的长寿命化。火花塞具有接地电极,在接地电极的前端部分接合有贵金属电极头。接地电极和贵金属电极头通过金属材料和贵金属材料熔融而形成的熔融部而接合。熔融部包括形成于接地电极基端侧的基端侧熔融部(A)和形成于接地电极前端侧的前端侧熔融部(B)。在看沿接地电极的长度方向且包含贵金属电极头的中心轴线的截面的熔融部时,使基端侧熔融部(A)的截面积与前端侧熔融部(B)的截面积的合计截面积为4mm2以上,并使前端侧熔融部(B)的截面积为基端侧熔融部(A)的截面积的1.1倍~1.3倍。
-
公开(公告)号:CN102171901A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0980139108.6
申请日:2009-10-01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IPC: H01T13/3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并且能够确保点火性能和耐久性之间的兼容性的火花塞。根据本发明的火花塞包括中心电极和具有面对中心电极的内侧表面的接地电极,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接地电极具有突出部和孔;突出部从内侧表面突出的突出长度A为0.4mm至1mm,并且突出部具有第一笔直部投影面积S1为1.5mm2至3mm2的第一笔直部;孔具有位于接地电极的外侧表面的开口部、第二笔直部、底部和过渡部;开口部以如下方式形成:开口部的开口部投影面积S2与第一笔直部投影面积S1的比S2/S1不小于1.2;并且过渡部为锥形部的形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