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7409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36555.X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能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和用电装置,包括负极导电层、过渡层、正极导电层,过渡层设于负极导电层、正极导电层之间;过渡层为硅铝合金。本发明通过在功能集流体的正、负导电层之间构建硅铝过渡层,使制备成的功能集流体的正、负导电层间的粘结力得到提升,保证制备的功能集流体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含有本发明的功能集流体的电池的正、负导电层间界面的连接稳定,使得电池能够维持良好的循环性能,能提升在电池应用过程中的使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65071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510180275.6
申请日:2025-02-19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6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具体公开了一种低残余应力的功能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低残余应力的功能集流体,包括两个金属层和设置在两个金属层之间的聚合物层;其中,聚合物层中从聚合物层的表面至远离金属层的第2‑3μm的范围记为A区,金属层中从靠近聚合物层的金属层的表面至远离聚合物层的第100nm的范围记为B区,A区和B区即为聚合物层与金属层的交界区;功能集流体中含有氮离子,聚合物层与金属层的交界区中的氮离子浓度占功能集流体中的氮离子总浓度的80%以上。本申请具有减弱功能集流体的残余应力,提高功能集流体的稳定性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581804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94818.5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两侧具有自然氧化铝层的铝箔,备用;其中,铝箔中非自然氧化铝层的区域为铝层;S2:将铝箔一侧的自然氧化铝层作为第一氧化铝层;在真空环境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将铝箔另一侧的自然氧化铝层进行减薄处理,得到第二氧化铝层;以此为预处理铝箔;S3:在真空环境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在预处理铝箔的第二氧化铝层表面磁控溅射镀铜,得到第一铜层;在第一铜层表面用电解液电镀铜,得到第二铜层;得到集流体。这种集流体拥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过流能力以及结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0558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21364.1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9D1/00 , C09K5/14 , F25D31/00 , C09D163/00 , C09D7/65 , C09D7/61 , C09D5/08 , C09D5/25 , B05D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热复合材料,包括:复合材料层,所述复合材料层包括填充料和壳核结构导热材料;所述填充料采用导热陶瓷纳米材料;所述壳核结构导热材料,包括核层和粘结在核层上的壳层;所述核层采用导热系数大于10W/m·K的材料,所述壳层采用导热陶瓷纳米材料;导热绝缘层,所述导热绝缘层覆盖在所述复合材料层上;所述导热绝缘层包括聚合物材料和导热陶瓷纳米材料。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绝缘陶瓷涂层涂覆在降温金属辊表面后,可以在辊表面制备得到致密的陶瓷涂层。可以增加基膜在辊上的附着力,减小蒸镀过程中脱膜风险;同时由于陶瓷涂层中添加了导热性能较好的纳米材料,可以在蒸镀金属铝的过程中帮助基膜快速降温,减小膜变形风险,从而提升复合集流体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48108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796163.5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6 , H01M4/1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该集流体包括金属层,至少部分所述金属层包括错位堆叠的金属晶粒,且所述金属晶粒在Z方向上的平均长度L与所述金属层的厚度K满足以下关系式:0<L≤0.8K;Z方向为金属层厚度的方向。该集流体具有较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改善极片辊压过程中集流体表面缺陷产生的情况,同时该集流体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因此,利用该集流体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电池的循环充放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34040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886096.6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集流体包括基膜和依次设置在基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紫外光可降解凝胶层、金属层。本发明提供的复合集流体通过在基膜和金属层之间增设紫外光可降解凝胶层作为连接层,一方面,能够提高金属层和基膜之间的粘结强度,另一方面,便于对复合集流体中的金属层进行回收,紫外光可降解凝胶层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发生裂变分解,其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致粘性降低,降低基膜与金属层之间的粘结力,即可实现基膜和金属层的分离,进而达到回收复合集流体中的金属层的目的,回收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可以实现大规模回收,同时避免了化学法回收金属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286435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379586.7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9J129/04 , H01M4/62 , H01M10/058 , H01M10/0525 , C09J1/00 , C09J105/08 , C09J10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硅负极电池无机‑有机复合粘结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添加壳聚糖、氨化漆酚、醋酸溶液和香兰素,得到改性壳聚糖。将改性壳聚糖、瓜尔胶、醋酸溶液、戊二醛混合,得到生物质粘结剂。再通过添加去离子水,依次得到生物质粘结剂溶液、硼酸溶液、偏硅酸锂溶液和聚乙烯醇溶液。将无机粘结剂溶液、生物质粘结剂溶液添加至聚乙烯醇溶液中,充分搅拌得到复合粘结剂。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复合粘结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和力学性能,因此在锂电池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230842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618453.0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6 , H01M4/04 , H01M4/1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涂碳集流体,该涂碳集流体包括集流体基材和涂碳绝缘层,涂碳绝缘层设置在集流体基材的表面,涂碳绝缘层包括绝缘区、过渡区和导电区,构成绝缘区的物料包括无机绝缘颗粒,构成导电区的物料包括导电颗粒,构成过渡区的物料包括无机绝缘颗粒和导电颗粒;绝缘区分布在涂碳绝缘层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导电区分布在对边设置的绝缘区之间,绝缘区和导电区之间通过过渡区连接,过渡区的宽度≤10mm;绝缘区的厚度为0.5μm‑2μm,过渡区的厚度为1μm‑4μm,导电区的厚度为0.5μm‑2μm。涂碳绝缘层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少与涂碳集流体复合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出现掉粉的情况,提高应用该涂碳集流体的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实现电化学装置循环性能的改善。在涂碳绝缘层中,导电区的设置还能够使应用该涂碳集流体的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得到提升,绝缘区的设置则对应用该涂碳集流体的电化学装置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过渡区的设置既能够实现绝缘区和导电区的清楚划分又能够使涂碳绝缘层的分区保持比较好的紧凑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084536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210827591.4
申请日:2022-07-14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4/66 , H01M4/1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复合集流体包括聚合物薄膜及位于聚合物薄膜两侧的导电层,其中,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原料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各组分:聚合物材料90~100份、无机吸声材料0.1~2份及界面改性剂0.005~0.2份。上述复合集流体的导电层和极耳箔材之间的焊接质量和焊接速率较为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5320206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211084797.9
申请日:2022-09-06
Applicant: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B32B27/36 , B32B27/06 , B32B27/18 , B32B7/10 , B32B38/00 , B32B33/00 , B32B37/04 , B32B38/16 , C08J5/18 , C08L67/02 , C08K3/22 , B29D7/01 , H01M4/6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复合聚酯膜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的复合聚酯膜包括第一聚酯层、第二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第一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分别位于第二聚酯层两侧的表面上;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第一聚酯层、第二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的制备原料各自独立地包括:97.0%~99.9%聚酯材料和0.1%~3.0%添加剂;第一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中聚酯材料的端羧基含量均为40~100mol/t,第二聚酯层中聚酯材料的端羧基含量为5~30mol/t。该复合聚酯膜在第一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构建富含羧基的极性表面,从而有效提升了复合聚酯膜的粘附性能,且存储一段时间后复合聚酯膜的粘附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