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5905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0086216.3

    申请日:2023-0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绕线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其中绕线装置包括底板、绕线边和挡边,底板表面设有用于固定插头的固定部;绕线边连接于底板的至少部分周沿,且向底板的外侧延伸,绕线边和底板形成用于容纳插头的容置腔;挡边连接于绕线边远离底板的一端,且向容置腔的外侧延伸。本发明的绕线边和挡边对电源线进行导向并使电源线能够稳定有序地收纳固定,而且底板设有固定插头的固定部,电源线缠绕收纳后插头插装于固定部,从而能够将插头收纳固定,防止电源线和插头发生脱落;同时,绕线边和底板形成容纳插头的容置腔,能够将插头进行隐藏,提升绕线装置的外观完整性。

    除湿机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145815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1910547373.3

    申请日:2019-06-25

    Inventor: 张志明 王晓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除湿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除湿组件设于壳体;接水盘,设于除湿组件的下方,用以承接除湿组件的冷凝水,接水盘具有排水流道,排水流道的一端开设有排水孔,壳体具有位于排水孔上方的出风口,以及穿过排水孔的负压风道;挡水板,挡水板挡设于排水孔上方,以将流过排水孔的气流导向排水流道,使气流先流经除湿组件后再流向壳体的出风口。本发明除湿机通过在排水孔的上方设置挡水板,使得气流在挡水板的作用下,不会直接流向风机或出风口,而是会先流向除湿组件,避免冷凝水直接从出风口吹出,由此,改善用户体验,提高除湿机的除湿效率。

    除湿机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780642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1910223062.1

    申请日:2019-03-22

    Inventor: 张志明 王晓宇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包括:水箱,限定出容纳空间;接头公端组件,设置在水箱上,接头公端组件包括接头公端,接头公端的第一端部与容纳空间相连通;中隔板和接头母端,接头母端设置在中隔板上,接头公端的第二端部与接头母端的第一连接端部相连接。本发明提供的除湿机,接头母端直接设置在中隔板上,而不需要设置在安装座上,省去了安装座,从而降低了除湿机的成本,提高了除湿机的装配效率。

    除湿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300216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1710646241.7

    申请日:2017-07-31

    Inventor: 张志明 王晓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壳体、热交换器以及蒸发器,所述热交换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热交换器内部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通过所述壳体内部的过渡风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与出风口连通,且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呈相互隔离且交错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内气体之间的热交换,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过渡风道内,用以对气体进行降温除湿。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热交换器内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气体之间的热交换,实现对高温气体的预冷,再经蒸发器降温除湿,大大提升了除湿效果。

    除湿机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45817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558092.8

    申请日:2019-06-25

    Inventor: 张志明 王晓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除湿机,其中,除湿机包括壳体、电机支架及接水盘;壳体包括顶盖及提手,顶盖上设有安装孔,提手沿上下方向可活动安装于安装孔内,提手与安装孔的周壁面形成有间隙;电机支架设于壳体内,电机支架具有位于间隙下方的顶壁,顶壁开设有第一溢水孔;接水盘对应设置于第一溢水孔的下方,接水盘用于承接经第一溢水孔流出的水。本发明除湿机能够防止从提手与顶盖安装孔之间的间隙流入的液体对机器内部的带电元器件造成影响,进而避免了用户触电、起火等安全隐患。

    除湿机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45816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547374.8

    申请日:2019-06-25

    Inventor: 李伟明 张志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槽;水箱,活动插设在所述安装槽中,所述水箱上设置有抵接部;抽水组件,包括水泵和一端连接所述水泵的水泵进水管;箱出水管,所述水箱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水泵进水管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水箱出水管另一端位于所述水箱内;以及,微动开关,安装于所述壳体;当所述水箱安装到位时,所述抵接部抵压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将所述水泵与电源导通,所述水泵进水管与所述水箱出水管连通。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水泵工作安全性高的优点。

    窗式空调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382687A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610943064.4

    申请日:2016-10-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02 F24F13/224 F24F13/24 F24F2013/2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敞开;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在所述底盘的上方;打水装置,所述打水装置设在所述底盘内且邻近所述冷凝器设置以向所述冷凝器打水,所述打水装置包括打水件和至少用于接收冷却水的接水槽;水泵,所述水泵设在所述底盘内且所述水泵适于将所述底盘内的水抽向所述打水装置,所述水泵的顶部设有向下凹入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上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上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凹槽的顶壁的水平高度,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水泵的排水腔连通;用于将所述接水槽内的水导向所述凹槽的引流结构。根据本发明的窗式空调器,有利于降低水泵工作时的噪音,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除湿机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748336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510141043.6

    申请日:2015-03-27

    Inventor: 张志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3/14 F24F13/00 F24F2003/1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湿机,包括:机体,机体内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前表面敞开,容纳腔的顶壁的前部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面;储水箱,储水箱容置在容纳腔内且能够沿前后方向从容纳腔内拉出,储水箱的顶壁的前部设有向下凹入的避让槽,避让槽的前部敞开,储水箱的顶壁的水平高度低于容纳腔的顶壁的水平高度且储水箱的底壁的水平高度高于机体的底面的水平高度;提手,提手可枢转地设在储水箱的顶部,提手的上表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向后向下倾斜延伸的斜面,在储水箱容纳在容纳腔内时提手的一部分位于避让槽内,该一部分与避让槽的底壁间隔开且止抵平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机,用户可以站着将储水箱拉出,操作方便。

    除湿机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302630B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1810304666.4

    申请日:2018-04-08

    Inventor: 张志明 王晓宇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中隔板,与壳体的至少一个板体相连,以将壳体内的空间构造为水箱区和非水箱区;接水盘,通过可拆卸结构与水箱区对应设于中隔板上,且接水盘的底壁上设有多个导水板。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简化了结构,可以快速地将接水盘从中隔板上拆下,进行清洗,减少了灰尘的堆积,提高了接水盘内水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少接水盘堵塞的可能。

    除湿机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145817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1910558092.8

    申请日:2019-06-25

    Inventor: 张志明 王晓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除湿机,其中,除湿机包括壳体、电机支架及接水盘;壳体包括顶盖及提手,顶盖上设有安装孔,提手沿上下方向可活动安装于安装孔内,提手与安装孔的周壁面形成有间隙;电机支架设于壳体内,电机支架具有位于间隙下方的顶壁,顶壁开设有第一溢水孔;接水盘对应设置于第一溢水孔的下方,接水盘用于承接经第一溢水孔流出的水。本发明除湿机能够防止从提手与顶盖安装孔之间的间隙流入的液体对机器内部的带电元器件造成影响,进而避免了用户触电、起火等安全隐患。

Patent Agency Ranking